LanternD +

海景摄影 Workshop 之旅 · 行路篇 · 其二

 

传送门

 这篇文章是《海景摄影 Workshop 之旅 · 行路篇 · 其一》的下半部分。前面没看的话欢迎去看看。

Garrapata State Beach 的花海与金光

 周六下午 4 点半,我们来到了 Garrapata State Beach 边上。我们的停车点就是一号公路的路边,然后需要扛着所有的器材去海滩边上。

 我们刚到海滩边上的时候发现这里全是游客。他们铺着毯子,架起遮阳伞,和狗子或孩子玩耍,一片祥和的景象。更远的地方还有一位小哥在一块大石头上打坐。我们掏出相机刚想去拍他他就起身离去了。Frans、Kevin 和 Ross 把我们聚在一起吩咐了一下我们能够尝试练习的东西,包括岸边石头的纹理、水的动态效果、海滩边上的人们,还有徒步一段路后才到达的马蹄莲谷。

 我和 MS 看太阳还挺高的,就抄起相机一起走向马蹄莲谷(Calla Lily Valley),毕竟这也是这趟路途中一种我们没拍过的题材。到了马蹄莲谷我们发现这里聚集了好多的游客。当然这也不能掩盖谷中的美景。

img 没有用相机拍全景图,放一张手机照片充数

 马蹄莲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园艺植物,但是在野外倒是少见这样多的一片。它的叶子和芋头有点像,花呈喇叭状,洁白而明亮,中间有蛋黄色的花蕊隐匿其中。山谷落差并不大,也就十多米的水平,但是山谷的纵向延伸却有将近一百米。一条小溪绕着马蹄莲的根部穿行,摸索出一条通向大海的道路。而马蹄莲本身则或群聚或单生或三五成群,从视野的最近处一直延伸到山谷深处。它们像绿色的海浪翻滚向前,铺面而来,而马蹄莲的花就像浪尖涌出的白色浪花。

 我们来的这个时候虽然仍有新的花苞冒出,但是整体来看它们已经过了极盛时刻而开始转衰。很多花的边沿已经开始枯萎。唯有把握时机抓紧拍照可能才能留下它们的身影。

 我这时候的镜头是 70 - 200。长焦带来的抖动不可忽视,所以三脚架(或者独脚架)颇有必要,而我的三脚架云台是三轴的,有三个手柄旋杆调节各个方向,本来的目的是精细调节,但是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显得捉襟见肘。可以想像每一次挪动三脚架我都要调节三个东西来构图,而这种地方又狭窄地面又软,需要频繁移动位置换构图。这样折腾下来我也没拍太多照片。换一个球台势在必行。

 不一会儿,Kevin 和 Frans 也一起来到马蹄莲谷。他们对拍摄植物,尤其是花卉也有着丰富的经验。每年的下半年他们都会出一个拍花的 Workshop,只不过现在网站上还没有更新。Kevin 和我说,拍摄花的时候,尽管我们的注意力会集中在聚焦的位置,也就是花身上,但是同时也不要忘了背景的控制,尽量避免出现比如暗调的背景中存在一个特别明亮的区域,这样会分散观众的注意力。Frans 则在构图和光线控制上给了我们一些建议,比如花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加一个反光板或者柔光罩,现在 5 点的太阳正好斜照在山谷里,导致远处的花和叶子在近处的花身上投射出过强的影子,会很影响最终成像的效果。说完他用自己的手在前方阻挡了一部分光线,让光只投在了一朵马蹄莲花的边缘区域,最终能够拍出比较舒服的照片。

img Frans 在花的后上方帮我遮住了一些打在花左侧的阳光,这样花的曝光更加集中,主体更加明确。

 在构图上 Frans 也提到,如果拍摄一朵花,就要注意控制背景的元素要尽量少;如果两朵花,可以用对称强调相似,也可用一高一低的构图来区分主次;如果三朵或者更多,可以用更复杂的构图,比如三角排布、用其他景物构建一个框一样的构图,或者 point-counterpoint 的对比(在《技术篇》再写写)。有很多说法我也在网上或书里读过,但是在实地有人引导着去思考怎么用好这些手法显然让我会有更深刻的感悟。

img Frans 提到的构图法

 花卉看起来是一个很常见的摄影题材,甚至可以说大部分人不管用手机还是相机,或多或少都拍过。但是我现在不得不说,如果把同一朵花(或一簇花)作为对象拍摄多张照片,我总是能 挑出一张比其他更好的 。这也是花卉摄影的不易之处 —— 入门很简单,但你总有(很大的)提高的空间。想要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出片率,还是任重道远,需要不断「修行」。

img 白花与绿叶

 放一张 MS 的作品:

img 低角度拍摄

 在马蹄莲谷逗留了半个小时,周围的游客换了一拨又一拨,我们也有了一些满意的照片。太阳也渐渐开始由暖黄过渡到金黄,这正是拍摄沙滩的好时候。所以我们就收拾行囊奔赴战场。不过话说回来, 扛着三脚架和相机在沙滩上跋涉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有一种走一步退半步的感觉。时不时涌入鞋子的沙子也让人不适。

 这时候的沙滩已失去了我们刚来到时的喧嚣,仿佛从一个桃花源中出来后世界早已翻天覆地。没了人们高声喊叫游玩的聒噪,此时耳边就只剩下海浪乘着金色的阳光徘徊在耳边。回顾这一天,我们从凌晨的从高出眺望海面,到早上在海边的岩石上「钻研」,再到现在海浪近在咫尺,拍照的视线是离海越来越近了。

 这的岩石不算多,但却足够有特色。连成一排的数块礁石中间缺了几个口,像城墙上的城垛;几块尖突而起的石头排在一起,像鲨鱼的牙齿;也有一些石头嵌在沙滩之中,像一座墓碑,标志着这块岩石的暮年,不远的将来它就要分崩离析,身体化作细沙,融入海滩。尽管它们形态各异,但是唯一的相同点是都有一侧面对着太阳,我们既能够拍摄向光面的颜色,也能拍摄侧光面的纹理质地,也能拍摄背光面的轮廓。

 我架起三脚架用 70-200 对着一个特定的区域一直拍,拍了很多长曝光。而 MS 则和远处的几座孤独矗立在海面的单体礁石「交了个朋友」,给它们拍了很多照片。

 事实上我们整个大部队聚得还蛮近的,Kevin、Frans 和 Ross 照旧挨个巡视我们每个学员,确保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答。Frans 给了我很多构图上的指导。面前的岩石乍一看杂乱无章,但是却可以通过三脚架的位置、高度、镜头焦距等的调整,合理安排画面的各种元素。比如不要让左侧或者右侧的大岩石占据画面比例太大,对于更远位置上交错远近排布的一排排岩石,则应保持水平方向上均匀分布关系的同时,让他们尽量看起来在纵向等间距排列。这句话听着可能有些抽象,但是我找了四五个角度都不满意后,竟然最后真的寻觅到一个 Sweet spot,满足了我和 Frans 想象中的大部分需求。最后得到了这张我挺满意的长曝光照片:

img 现在是我 macOS 桌面背景图之一

 在这张图的最远处山上,放大看还能看到很多只迎着风岿然不动的海鸥(不确定网页上的压缩图是否能看得到)。这也算是一个观众视线在画面移动时候的小惊喜吧。我打算把它打印出来装裱起来挂在墙上。对了,Frans 还提到了我学过 N 次却很少真正使用的「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 一种最大化景深范围的光学手段。超焦距让我的照片从近到远都能得到清晰的镜像,确实是个不错的方法,这样就不用拍摄多种照片「景深合成」了。

 Kevin 和 Ross 则不约而同地向我提到了,按快门的时机应该把握准确,要在海浪到达最高点开始往回退的时候按快门。这个时机把握好了能很大地提高 Seascape 摄影的出片率。因为在海浪退去的时候能和后来的海浪对冲碰撞,能有很多的互动时刻可以捕捉,同时海浪的高度基本维持在一个小的变化范围。反之如果在海浪往上涌的时候按快门,海浪很多时候都覆盖着礁石的顶部,因为礁石是暗的,海浪是亮的,这样在底片上留下的光影里,岩石的质感就会被很大程度削弱了。

 他们都说得很有道理,这也让我认识到:拍一张(大部分人眼中)「好看」的风光片并不难,但是要拍出惊艳的照片,还是需要很过硬的摄影技术基础和很好的构图分析(美学感知)能力,也需要天时地利的配合。拍完让自己满意的照片以后可以再问问自己还能怎样改进。如果第一眼无可挑剔,第二天、一周、甚至半年以后再看都无可挑剔,这样的照片才能算得上 5 星评分(Lightroom 里面的评分体系)的照片。

 拍完满意照片的我在沙滩上到处游荡,又拍了很多其他照片,在这里放两张别的:

img 独石

img 仔细看相机抖了,不过在 Instagram 上面看不出来

 这些图都是以前我很想拍但没拍过的类型。不过原因也很简单 —— 不住在海边。目前这个照片也不算完美,但是目前让我很满意。摄影最重要的就是让自己满意。

 MS 在几块三角形排布的岩石上也有不错的收获。

img 海水退去的纹理动感十足

 随着太阳最后一丝余晖消失,夜幕占据了主导。我们呆在海滩上的时间跨度从一开始需要加一下 ND 镜减光,到最后 10 秒长曝光也只能勉强获得足够亮度。本来以为我们就要走了,但是一位朋友拿出了一个带绳子的发光球。结果大家又开始玩起了光绘。光绘其实我有点看腻了,就拍了几张相机在曝光同时也在动的。下面是其中一张:

img 光绘+相机移动

 十几分钟后我们就收拾行囊打道回府了。这一天从早到晚时间跨度之大,让我感觉玩了两天。10 点多我们就睡觉了,因为第二天依然是早起。

Soberanes Point Trail 的水墨画

 时间来到了周日的早上 6 点半。我们所有人又一次聚集到酒店前面的一块空地上准备出发。这次的目标叫「Soberanes Point」。这是一个 海边的小丘陵,静卧在一号公路旁边。从公路从北往南开的时候它就在右侧。有一条 Trail 可以环绕丘陵的一条等高线一周。我们早上这趟旅行就是在这条徒步小径南边的一段上找自己喜欢拍的内容。在这如果走完一圈就能够获得南边、西边、北边三个方向的视野,这条路线是一号公路串起来的明珠当中比较闪亮的一颗。

 带上装备、徒步行走这些事情就不一一赘述。 架起三脚架的时候我眼前的是和周六早晨相似的画面。我面对南方,左边近处向外延伸出去的礁石群就像一只滤食型怪兽张开的大嘴,将层层巨浪吞噬入喉,闭上嘴咀嚼一番,然后把海水再挤出口中。更远处遍布着几块独立于水中的暗礁,海水在它们附近漾起白色的泡沫。两者合在一起就像一块烤肉放在一个白色的餐盘上(我写这段的时候正好饿了)。再远就是海岸线延伸出来的部分,逐渐淡出画面,隐藏在浓厚的晨雾之中。

img 全景图,左侧山坡上的红色群生多肉是不错的点缀

 眼前的景色虽说可以用广角全部囊括,展现海岸线的波澜壮阔,但是拍了几张之后不免乏味。紧接着的就是换上我的 70-200 长焦,在复杂的岩石中找到一些有意思的构图或小景。 不远处的鳞片状的岩石堆就很吸睛。它们或许原先是一整块大岩石,但是由于地质结构的不同,其中一些分层率先瓦解,也就形成了很多条细长的沟壑,把大石分成很多碎小的礁石。海水从它们中间穿梭而过,恰似「行云」和「流水」的交响。对的,水在此刻就像国画里面飘忽的云,而岩即使山峰,寥寥数笔便已将山峦若隐若现的姿态描绘尽了。这就是我想拍摄的东西,一幅水墨画一样的海景图。

 拍摄这样的题材可以选择 2 - 2.5 秒左右的快门(光圈、ISO 自己把握)。这样可以在礁石底部海水集中的区域描绘尽可能多的白色部分,然后海水从礁石缝隙处退去行程的水流则可以以一种半透明的状态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瀑布的幻觉。另一种可以是几十秒的超长曝光把海水的动态悉数抹去,只留下所有运动的一个「平均」状态,这时候的「山峰」更像是处在一层均匀的薄雾之中,渐深渐隐。我给 2.5 秒曝光的照片后期处理了两个版本,不知道哪张更符合你的胃口。我会在不同的心境下偏好其中的某一张。

img 半隐水墨画

img 黑白且高对比度的版本

 我身旁的其他学员们在不停的更迭,大家都在一个地方拍个十多分钟,然后再挪窝尝试新的视角。我在上面的场景拍到满意的照片以后自然开始寻觅下一个对象。我来到 MS 旁边,我们互相交流了一下拍到的东西。同时我的长焦也被她收入囊中来拍摄一些近距特写。我只好拿出 24-105,尽量用小光圈获得锐度尚可的照片。

 Frans 看到我俩「同框」了,也就过来指导了(一带二,效率高)。Frans 提到了 HDR,也就是拍摄几张不同曝光的照片,然后后期叠加得到高宽容度的照片,暗部不欠曝,高光不过曝。他想让我们在这两天 Workshop 里尽量尝试不同的拍摄手法,往「工具箱」里添加尽可能多的拍摄手法,从而在面对其他题材或者复杂的环境中游刃有余。他提到一个小技巧,在拍 HDR 之前他习惯先拍一张手在镜头前的照片,目的是为了在后期选图的时候告诉自己「这个位置后面的照片是 HDR 相关的」,这样就能很好地甄别出来了。这个主意真不错,可惜我用 HDR 的次数并不频繁,我比较习惯后期调整 RAW 照片的宽容度。

 Frans 和我们聊着聊着突然眼前一亮,他让我们把视线聚焦到我们面前 1 点钟方向的一块菱形礁石。大概 10 个浪过来的时候有一个大的会没过整个礁石,这时候拍摄可以得到非常不错的动态效果。我们一试果然大呼「Amazing」。 这块大石头的顶部不像其他那些张牙舞爪的石头,而是一个平整的面,具体来说是两片高低错落的平面,像层叠的高原。这样水会在上面攒聚更长的时间,也会用更加均匀的速度从顶部倾泻而下,形成水流均匀的小瀑布 —— 那是水墨画的又一种新的境界! 我对着这块石头拍了几十张照片,每一张都有新的收获。每一片海浪和礁石的互动都是独一无二的,有时候左侧水流比右侧大,有时候反之。我后期也是挑了很多张,得到了这张各个方面都均衡且不错的照片。

img 恰似浮于天际的修仙道场

 我更喜欢它彩色的样子,也就没有为了获得「水墨画」效果而降低饱和度。但不得不说还是 R6+70-200 画质好得多,MS 拍了一张同样场景的照片,抓拍时机也更佳,比我这张效果要好不少。

img MS 的版本,我觉得石头正面垂下的几丝水纹恰到好处

 拍摄这块石头的经历也给我带来新的思考。如果我是一个游客,或者说没有专注在风光/旅行摄影上,而是抱着其他的目的,比如徒步或者打卡。我路过这片区域的时候或许只会感叹「一号公路的风景真不错」,然后掏出手机随便按一张,而我的视线几乎必然不会在这块石头上停留太久。我甚至压根不会像拿出相机对它进行记录。而这个 Workshop 给了我一个机会,让我忽略脑子里其他的想法、其他的目的,只专注于训练眼力来捕捉不常见的画面。这样我的视线能在足够多的东西上停留足够多的时间来挖掘它们的独特之处。这一切也就是思维的些许转变而已,但是没有这个刻意训练的机会我很可能也就是在原地打转了。我现在会更多地提醒自己,要多看周围的东西几眼。即使我没带相机也会习惯给眼前的东西加个框,构图一下,想象不同曝光下会是一个什么状态。生活竟因此变得丰富有趣了很多。这也是我上一篇日志里提到的此行目的之「找回摄影的热情」,很久之前的我也是会时不时对着眼前的东西取景的。

 我又自己发现了两个有意思的小场景,演绎岩与水的交响:

img 岩石上长满了贻贝(也叫「青口」)让石头看起来像一簇草丛。海水在它们之间流淌颇具动感

img 这一片环形礁石群就像由远及近隐匿在云中的群山。让我想到《仙剑一》里过场动画的蜀山

 再接着时间线继续说。虽说沿着 Trail 可以走一圈回到一号公路,但是 Frans 和其他几位学员往那边走了一段路发现前方路段长满了 Poison Oak(毒橡树),再往前走不值得。于是我也就没有再往前挪动,不过我也顺带学习了如何识别 Poison Oak,大概就是下面这种三片叶子,边缘圆形,叶面略带反光的物种。据说碰到了皮肤就会难受(似乎是一种叫漆酚 Urushiol 的物质),可能会瘙痒或者红肿两三周,甚至吸入它叶片的挥发物也对肺不好。【更多详情

img Poison Oak 的样子

 拍了两个多小时,不得不说我已经「黔驴技穷」,仿佛已经尝试了大部分焦段,拍摄了大部分我觉得有意思的场景。上午的行程也就接近尾声了。这个上午给我的感觉要比前一天心情上轻松一些,更像是在运用学到的新方法而不是在学新东西。

照片海选

 上午结束回到宾馆后我们把图片都 Copy 出来到电脑上了。从吃完午饭到下午 4 点左右出发我们还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这段时间是用来选照片的,三位老师会带着我们学员挨个过一遍照片,我们可以每个人发个 5-10 张自己满意的照片给几位老师傅们,然后他们下个周二(4 月 4 号)的晚上会挑一些出来讲解。面对一千多张照片想要挑出来 5-10 张最好的难度也不小,好在 Kevin 和 Ross 教了我们一套他们常用的在 Adobe Lightroom 选照片的方法,简单又好用。大体思路就是先把照片挨个过一遍,把有后期潜质的照片打上 1 星。然后再在 1 星合集里面过一遍,找到相对好的往更多的星「升级」。最后从 4 星再选 10 张左右 5 星的照片。中间还有些技术细节,我大概会在《技术篇》里面再详细说了。

 我现在已经充分把这套体系运用在日常拍摄流程中了。Frans 说,要非常保守地给出 5 星评价,不要太随意。我非常同意这个看法。

 按照这个思路,原片有 1460 + 张,1 星的有 400 多张,到 2 星的时候就只剩不到 100 了,后面挑选照片的效率要高很多。

 甚至我感觉,没有打上 1 星的照片可以就直接从硬盘上删除了。因为它们一旦进入备份以后可能就再也不会重见天日了。毕竟第一眼就不存在任何亮点的话,后面再看也很难翻身。对于风光摄影这个特征更为突出,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把相机架在三脚架上对着同一个场景反复拍摄,得到很多构图或者曝光相近一组照片,我们挑出几张好的以后也就意味着其他的大部分同质照片多少会有些看不入眼的瑕疵。或许从硬盘上消灭它们才是最对的起自己的方式。

 Frans 看我的照片是从 1 星集合开始的。一个小插曲是有好几张照片直接获得了他的 5 星评价。其他大概十多张也通过「升级」机制,慢慢到了 4 星。这让我最后发照片过去的难度要小很多。得到大师的肯定我还是挺开心的。不过我和 MS 都不约而同表示,存在一种情形是「大佬们喜欢的不是我最喜欢的;我喜欢的大佬们都看不入眼」。摄影本身也是主观判断占比很高的一项艺术。我觉得这个无可厚非,反正照片就在那里,经得起多人的评价当然是好事,但是自己开心还是更重要一些。毕竟这也不是发学术论文。

 「照片突围赛」结束之后我们有两个多小时的休息时间。于是我们把酒店退房之类的手续办了,然后在车里小睡了一会儿。

Soberanes Point 的蓝宝石

 时间来到了这个 Workshop 外景拍摄的最后一个环节,去 Soberanes Point 拍摄另一轮 Golden hour。

 Soberanes Point 其实和「Soberanes Point Trail」都在同一片地方。具体来说,前者在小丘陵的北边,能够拍摄整个北望的海湾。这离早上拍摄的地方也不远,大概徒步 15-20 分钟就能到达这天早上拍摄的位置。

 又是一小段徒步,我们来到了一片 峭壁 之上。这就是我们要接下来拍摄 3-4 个小时的区域。我们可以自由活动,没有任何限制。此时的太阳依旧高悬于空,没有任何要变金黄色的痕迹。远处的整个海岸线在强光照射下变得纤毫毕现,也是非常典型的一号公路风光。这里和其他几个地方比较大的不同是 风非常大 。衣服背包等都在迎风摆动,影响最大的还是三脚架,如果用 ND 镜减光的话要同时注意扶稳三脚架避免晃动。

 由于是悬崖上的视角,俯视海里的石头也是历历在目,海浪冲击下它们不为所动。倒是海浪被岩石溅起的模样充满了视觉的张力。过去的几次外出拍摄我总是尝试慢一点的快门捕捉海浪刻蚀在时间上的样子,却鲜有尝试去凝固那些水花的瞬间。 一方面我没有等到如此强烈的光线和在高处的视角,另一方面我觉得海浪在高速快门下的样子过于常见,所以有点「懒得去拍」。我决定还是应该多拍拍这个题材积累一些经验。对着一块像牛一样竖起角迎着海浪的一块石头拍了一阵,我也得到了一些照片。 岩石就像一把利刃,迎风一挥,把张牙舞爪的的海浪劈成两半。

img 首当其冲石 🪨

 这是同一块石头慢一些的快门(1/15 秒)下得到的场景,应该说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风格了。

img 1/15 s

 还有更慢的快门的:

img 2 s 快门

 我也尝试了拍了很多只有海浪(没有岩石)的高速快门的特写,不过没有特别满意的,这里就不放上来了。Kevin 说他拍海浪的时候喜欢逆光,就是让太阳在海浪前进方向的后面,由于海水是透明的,阳光穿过海浪以后能过映射出很特别的纹理。听着是很有道理,我能想象到青蓝色水晶般的海水在金色光线穿透下折射出的动人色彩,不过今天我在峭壁之上,也就没法去实践了。下次一定。

 靛青色的海水令人赏心悦目。于是我也尝试用海模拟一下天空,拍点抽象的。海水在各个方向的运动是不均匀的,这些动静之间的组合构成了一幅简单中包含复杂的图片。仔细看里面的纹理就觉得妙趣横生。

 简单也意味着实用,现在这张照片一直被我拿来当远程会议的背景图片(用来遮挡后面的杂物)。

img 抽象版本

 MS 拍的版本则更有金色的倒影。

img MS 的印象派

 太阳接近下山的时候,Kevin 提议带小分队去更远的地方转转,换一个角度拍拍不同的东西。我立马响应。我们要去的山头还有段距离,走路大概要 5 分钟,我立马收拾好所有的东西奔赴前线。到达的时候太阳已经在地平线徘徊了。由于我拍过了太多夕阳,我还是把目光锁定在近处的东西上。我还真的发现了一些好东西 —— 一群海鸥在一块大岩石上筑了巢,大概也属于一个集散地。一顿拍摄之后,我也算完成了「Animal」这一个分类了。这里就只放一张图吧。我觉得背景的波浪纹理在虚化作用下有点像《神奈川冲浪里》中的一些线条。

img 海鸥在它的厕所上方

 太阳逐渐暗下,这时候 Kevin 和我介绍了一个很不错的角度。 这是一个很小的海湾,近处有爬满山坡的多肉,左右两侧是高耸的峭壁。底下是深邃而又涌动的波涛,中间还有一块礁石,此景仿佛是刘禹锡笔下的「白银盘里一青螺」,更远处则是绵延的一号公路山峦,奇崛嵯峨。 这样大范围变化的场景很适合拍了以后打出来挂在墙上。于是我立马换成 24-105,拍了一张稍微广角的长曝光照片。当时风特别大,脸都要吹歪了,还好这张曝光和稳定都没有问题。英文中可以用一个词形容这个画面:Serenity。

img 另一张我很喜欢的广角照片

 日暮暗示着这整个 Workshop 也都快接近尾声了。上面这张照片曝光 25 秒,可想而知当时已经接近天很黑的状态了。趁着手电筒和对讲机都还有电,我和 Kevin 赶紧往回走了。路上我问了他一些照片打印的问题。Kevin 说他从 2001 年就开始打印照片了,从一开始自己折腾到后来也给很多专业打印照片的「作坊」提供技术支持。他说在湾区附近可以用一家叫 Bay Photo 的服务(非广告,等我试试再回来发个测评),到后面打多了可以再换一家更专业的(他说了一个我不熟悉的名字,现在我已经不记得了)。他提到,随着对照片打印的要求越来越高,到后面就要根据每一种相纸去适配不同的墨水,比如不同纸的 black tone 都是需要仔细调节的。作为工具控的我,他一边说着我已经一边开始幻想以后有钱了我自己买一台专业的相片打印机折腾了(巨贵,没戏)。Kevin 说如果技术流程已经成熟了的话,不考虑前期投入,打一张照片的花费大概在 $4 左右。如果要装裱起来挂墙上的话又得多花一份钱。

 画外音:如果在这方面没啥追求的话,自己买个正常一点的照片打印机也是可以打的,完全够用。和专业照片打印的相比,可能缺点是画幅会小一些,颜色上会有些许偏差,或者颜色持续的时间可能没那么长(光照后会褪色)。

 打印照片显然是个大话题,我和 Kevin 聊了十几分钟都回到 Trailhead 了还没聊完。没过多久,Frans 和 Ross 各自带领的小分队也出现在了视线范围内。虽然天色已晚,但是在手电筒所及范围内,大家脸上都洋溢着一种疲倦的幸福。这一趟收获颇丰的旅程终于接近了尾声。

 我们最后在旅馆大厅集合的了一次,我和 MS 与各位学员握手告别。我和 Frans 还来了个大大的拥抱,他老人家真的是非常友好热情。不知下次相见会是何时,但我和 MS 都决定以后一定还会再来参加 Frans 的旅行或者 Workshop。

 我们的小车行驶在黑色旷野中的一号公路,一路向北,拐入高速,汇进三番湾的星光点点之中……

作品点评

 留给我们挑选照片和后期的时间仅有周一一天(除去白天上班也只剩晚上的一点时间)。周二晚上 6 点半就是大家再次齐聚一堂的时候,只不过是远程会议。

 作品点评的流程大概就是把我们 8 位学员的照片,每人大概 5-7 张,挨个点评一下。因为大家都拍了不同的东西,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也挑出了自己最满意的照片,所以无论如何这个环节都是值得期待的。

 Ross 负责展示图片,同时 Frans 主持整个流程,Kevin 随时提供更多的反馈。对于每张照片,Frans 都会提供非常详尽的优点介绍。然后介绍完之后,Frans 和 Kevin 也会提供一些后期的建议,如果是有硬伤的他会委婉地提出来,让 Ross 实时地进行调整,让大家看到 Before 和 After 的效果。如果没有硬伤,而是有不同的后期方式,他也会提出不同看法,做出两种不一样的后期效果,并问问大家和摄影师本人更喜欢哪一张。整个过程是轻松随和的,同时又能学到很多知识和点评照片的方法。构图、色彩、主体、曝光、水的姿态、流派等等都有很多可以描述的内容。我真的是大受震撼。每一位摄影师学员的照片点评结束以后 Ross 会在 Lightroom 里面把这位同学的照片全部放到一个框里,让大家全部欣赏一下。

 老实说,虽然照片总会能评出个心目中的一二三名,但是整个环节里看到大家的照片都相当不错,大饱眼福。由于照片都是别人的版权,我不方便在这里展示,所以就用文字描绘一下我的一些观察。

 C 老奶奶(暂时给每个人起个外号,并不重要)作为相对的新手,以岩石为主体,拍摄了很多不一样的快门和构图,属于「经典」海景摄影的类型。作为新手能逐步驾驭复杂的图案,不得不说是很大的进步。我在她的这个阶段的时候应该拍不出这样的好图片(当时也没有高人来指点我哈哈)。她拍的不少图片我也在相同的场景下拍过,甚至快门也类似。很高兴能从别人的眼中看到稍有变化的视角。也如上文所述,流水每一次和岩石的互动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从别人的照片中我也能看到很多他们对于快门时机和时间的把握。

 J 女士拍摄了不少广角的海景风光,她能够把前中后景都用经典的构图方式展示出来,比如三等分、三角、曲线等等。当然,海景不单只有水和岩石,我们一直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场景,那就是树(植物)。在第一天早晨的时候 Frans 带队去了 Cypress Grove。J 女士就在那里拍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比如一张照片里是层层叠叠的柏树枝,上面布满了又湿气长出来的苔藓,整张照片景深很大,以至于有无数的细节可以「把玩」。白色的苔藓像雪花铺在初冬的树枝,橙黄色的苔藓则给树枝添加了一些神秘色彩,仿佛这是其他星球的植物。J 女士还展现了「组图」的概念,就是在同一个场景拍摄一组构图稍有不同的若干张照片。可以想象这样几幅图若是并排挂在墙上那将是十分有趣的组合,观众可以把它们两两对比,仔细体会它们之间的不同,饶有兴味。J 还拍了一张我作为主体站在海岸边上拍照的照片。这真是「你在桥上看风景 /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真实写照。

 M 老爷爷拍了很多「意识流」的照片,模糊、虚焦、反相(照片颜色取补色)、镜头抖动等等手法应有尽有,这些平时会产出很多「废片」的方法却能够在他的手中玩出花来。虽然大部分照片都是为了追求某种效果而拍的,但老爷子说他有的时候也不知道用这样的拍摄手法能得到什么样的照片,全靠曝光结束后的成照给他惊喜。不得不佩服老爷子还是技术过硬的同时还大胆前卫。我意识到,摄影真的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相机也只是工具而已,我们既可以靠镜头后面的头,也可以靠相机自己作为引路的航标。

 K 大叔是我和 MS 都佩服且共同认为的在所有学员里「最成熟的风光摄影师」。面对同样的场景他的照片却能透出一种精心的思考。画面的元素相得益彰,整体不落俗套,不是一般人(不摄影的人,比如游客),也不是普通的风光摄影师能拍出来的感觉。有的照片动静并存,有的则是 Weston Beach 上飘逸洒脱的石绘纹理,还有一张真的实现了以假乱真把俯视看到的岩石海水拍成了像是仰拍看到的高山、天空与流云。可以说在我们所有学员中,K 大叔最能配得上「匠心独运」这个词。

 P 老爷爷则展示了用 M43 系统(Olympus 相机)能获得多高的上限。我对 P 老爷爷最深的印象是他的摄影包虽然不小,但是是我们所有人里面最轻的。他拍的照片每一张都十分锐利,虽然机身的像素不算特别高, 但是整体锐利的感觉却是无可匹敌。我只能用「Impressive」来形容。他的照片里,长焦远景占的比例相对高。和广角相比,这种压缩的空间感或许更能体会出西海岸的绵延与壮阔,像一幅画卷慢慢展开在眼前。

 R 大叔本身非常喜欢鸟,是鸟类摄影的狂热爱好者。他把这份热爱也应用到了这次的海景摄影。因为这趟旅行我们能看到的鸟都是常见的种类,所以 R 大叔没有拍摄很多鸟类,而是把对鸟类羽毛的纹理的追求嫁接到了岩石和植物的纹理上。他把 Weston Beach 上秀逸的颜色和纹理捕捉下来,化作水波一样的质感,仿佛画面都要动起来。又或是捕捉绿色的地毯上孤傲而立的红色多肉。因为我也在 Weston Beach 上拍了很多照片,但是又发现我的和 R 大叔的有非常大的区别。真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看完的想法就是「早知道我也试试这么拍……」。

 最后登场的是 MS 的照片。我俩讨论了很久该选哪些照片进入评选环节。MS 最后决定每一个类型可以选一张。她最喜欢拍摄的题材大概也是动物或者人和景物的互动(非游客照)。所以鸟类照片一定占据了一些份额,另外经典的海景摄影也会有两张,抽象派的一张。MS 和其他摄影师相比区别最大的是一张鸟岛拍摄的拼接全景图(在 上一篇日志 里有),我已经好久没有见到全景图了,也是眼前一亮,整个鸟岛数千只鸟儿站在岩石上休息的场景一览无余,观众可以细细品味每只鸟在做的不同事情。还有一张是鹈鹕展翅飞翔的照片,背景是浓雾笼罩下的树林,有虚有实,有动有静。MS 说这趟 Workshop 给了她机会拍摄出很多她以前不敢想象的照片(内心狂喜),收获爆表。

 看完了每个人的照片,最后的幻灯片是 Ross、Kevin 一路上以我们各位摄影师为主体拍的人物照片。因为整个拍照期间我们都各自盯着自己相机,鲜有机会去观察其他的学员们中,所以 Ross 的视角就给这个提供了很好的补充。在不同的照片里大伙以海为画布,站在三脚架旁,以屏气凝神操作着相机。直到最后一张照片,是所有人的合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大笑。真好。

 原定两个小时的点评环节最后用了将近两个半小时。我们一一珍重道别,期待下次重逢。作为参加过 Workshop 的 Bonus,我们可以提前获得未来旅行或者 Workshop 的通知,提前占坑。也可以加入一个 Facebook 兴趣小组,和过往的学员们交流。也算一个长尾效应吧。

 观赏别人照片并有人在旁边点评这个事确实是让人如沐春风的。之前也提到,点评一张照片以后 Frans 和 Ross 也会提供一些后期的建议,并实时调整。我从这些后期流程这里也学到了很多不同的小技巧或者注意事项。而这个照片点评环节结束以后我又和 MS 聊了好久各自对不同照片的想法。那又是一轮升级。新的拍摄方法、新的构图、新的取景地…… 我们又有了很多可以探索的东西。

 我这里有整个 Image Review session 的 Zoom 录像,但肯定是不能公开放出来的了。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线下交流的时候找我来播放看。

 到这里确实就是按时间线看这整个 Workshop 的结束了(我的日志终于也要写完了,太长了……)。

心灵路程

 上面就是我们整个 Workshop 的各种经历,但是在拍照之外我们也有很多别的观察和感想,这里分点列举一下,想到啥写啥。

 首先是没人真正关心你的器材和设备,大家都在最大化利用自己手里的器材。大家也就问问你是什么牌子,然后就没有下文了,没有鄙视链,也没有哪家看不起哪家。如上面所述,M43 系统又轻便,拍出来的照片也完全不输「大厂旗舰全画幅」。这么多牌子的摄影器材就像路上跑的这么多牌子的汽车,每个厂家都有自己的优势,不然早就被淘汰了。关键是怎么把相机用好。不过有一点我倒是想提一下的,那就是三脚架别用三轴云台,风光摄影 100% 选球台。

 这里倒是可以简单说说我对大家器材的观察。我们发现用佳能的人不多(大概三分之一),其他人有 Olympus、Nikon、Fujifilm、Sony 等等。比如三位老师们用的是后面的这三者。微单的数量大约也是三分之一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比如我就准备要换了)。镜头的话大家基本上都会有广角和长焦来覆盖不同的焦段。偏振镜和 ND 镜则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滤镜。

 第二个感想是这趟旅行认识的人和他们的见闻让我们回来以后心态变得很平静。一群一头白发的老爷爷老奶奶都在作为学徒玩摄影,都在探索人生的不同可能性,都在发挥自己的余热给这个世界创造新的内容,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拥抱生活。如果真心热爱一样东西,抑或是刚入门刚有些兴趣,什么时候精进都不晚。而且整个人焦虑也更少了,追求房子、车子、股票、升职等等,都是难看到头的。何不从外面往自己的内心世界多看看,问问自己是不是真的幸福,有没有必要(这么)焦虑,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总看到有人说,人到了中年就是「半截身子进黄土」了,我是百分之百不同意这种看法的。

 第三个是吃饭。周五晚上,也就是大家第一次见面的那顿饭是需要每个人都在的,也属于 Frans 请客解决的。其他的时候吃饭并没有强制要求,结果后来我们每一顿饭都是所有人一起吃的,Fans 还自掏腰包请了我们吃了一顿。每次聚餐我们都坐在不同的人旁边去了解他们的故事,这个体验也很棒。我们发现有好几位摄影师都从事基因、医学和药物研发相关的工作。MS 也对这方面有些了解,所以和他们聊起天来互相又交换了很多信息。Frans 则是充满了其他的故事,他在世界各地到处转,和很多地方的土著居民打成一片。当地居民其实也欢迎不同地方来的人,跟他们展示部落或者氏族里面有意思的物件和风俗。比如,Frans 提到有一次马达加斯加岛上的居民有一次和他展示了一种灭绝了的鸟的蛋,和人脸一样大。和只可惜我感觉我的英文听力在这种陌生主题上有些拙计,错过了不少精彩的部分。我和 MS 都感慨,只有多和不同的人交流才能真正扩展英文的听力和口语(道理都懂,主要是要落实到行动上)。单纯在学术圈或者工作中用到的英语虽说不「低级」,但绝对不是「接地气」的。英语是很多人文议题的载体,也是通向更广阔世界的一扇窗口。

 最后一点是关于花费。这趟 Workshop 的花费并不低,如果算上新添置的器材那就更是无底洞。也因为这个准备过程,我们之前一个月的开销流水都差点陷入危机。为了「值回票价」其实我一开始对这个 Workshop 还是报以很高的期望的。从结果来看…… 甚至直接从这几篇文章的篇幅和细节之多就能看出,它本身仍是很大地超过了我的期望,所以才值得我为之「鞠躬尽瘁」,前后写了得有两个月。写这日志的时候我觉得我又把这次旅途重新走了一遍 —— 性价比直接翻倍有没有。总之就是一句话, 我和 MS 都觉得值

其他彩蛋

感谢

 感想看到这里的朋友。如果还有兴趣可以期待一下后面的《技术篇》和 《Frans 篇》,等我写完再把链接放到这里。

 (说实话有点写不动了😂)

末尾传送门

 回退上一篇日志的链接《海景摄影 Workshop 之旅·行路篇·其一》。

 另外几篇的传送门: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