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器收藏夹的故事
2016-04-08
命名长度
我个人认为,收藏夹整理最关键的部分之一就是控制每一个收藏页面的名字长度——能用一个字母表示,就只用一个字母表示。对于那些Logo非常明显的网站,一个字母就已经足够了,比如知乎、CnBeta、维基百科、YouTube、TED、豆瓣等等,以及其他自己非常熟悉的——实在不行就两个字母。这样可以节省非常多的空间,因为收藏夹栏的长度是有限的,这样可以在很小的空间使用非常多的收藏页面。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如果英文维基百科和中文维基百科都添加到收藏栏中,发现Logo都是一样的,但是可以简单用一个字区别它们,英文维基百科用「i」,中文维基百科用「维」(或者其他随便什么相关的名字)。
我经常看到很多人打开浏览器后,上面仅有几个页面占据了整个收藏栏,看起来也是没有什么规律随便收藏的页面,这样还不如把收藏栏关掉算了。
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更多的文字长度才能表示这个页面的使用方法、文字或内容,那么也还请把它相关的网站后缀、来源,一一删掉。要不嫌麻烦地添加到收藏夹中,节省的是未来不知道多少的时间。
比如有这么一个页面:「没器材?别找借口!房间里面一样能练!——健身实战帖 - 健身和运动健康 - 虎扑篮球论坛」,改成「没器材?房间里面健身」就足够了,其他的只是在浪费你的关注度。只需要Care里面的内容就够了,不需要对出处有什么了解,况且长了以后在收藏夹中也是变成「…」折叠起来。
另外我下面会提到,这种页面根本不值得加入收藏夹。
存放位置
文件夹
第二点就是善用文件夹,这点应该不用多说,把同一大类分在同一个文件夹是最合适的方法,比如和专业相关的,和摄影相关的,和学术相关的,和健康相关的,还有新闻,社交网站,购物网站等等。分类做好了索引以后会非常快。
文件夹名也是越短越好,用足够的几个字母就能够代替的东西就不要用多。比如在我这儿「PG」表示「Photography」,SNS用「SN」即可,Blog类就用「Blo」表示,健康相关的用「HL」,学术相关的用「Scho」,购物的是「ShP」……总之越短越好,还要不影响自己阅读,一看就知道是什么东西。
如果文件夹里的子项也控制好了,会发现菜单的宽度很小,东西很好找,一目了然。
至于子文件夹可以酌情使用,比如某个分类涵盖范围太广,子文件夹可以让我我们思路清晰地寻找内容。比如我这里EE相关的内容下面还有「Low Power」和「High Power」的区别。
这一点最后要说的是,还要专门创建一个文件夹(我把它「叫做Wasteland」),把那些不常用的文件夹分类全部扔到里面去,这样可以减小索引的时间。毕竟我们应该控制整个列表的长度。举个例子,比如有一段时间课设我们会弄很多电路仿真相关的东西,在这个时候收藏了一堆怎么用某个软件里面某些模块的例子。然而课设过后这些东西基本就废了,如果想删当然可以直接删掉,要是还想留着以后作参考,这样放进Wasteland就妥妥的了。再比如以前在本科的学校的时候,「HIT」文件夹下有各种常用网站比如教务处,网络服务,图书馆,实验室登陆等等,毕业以后相信就再也用不着了,Wasteland存着还是比较放心的。
总之这个文件夹可以充当备份或者回收站性质。我的进一步建议是这里只放子文件夹,不要什么都扔进来,单独的页面删了就行了。
收藏栏
收藏栏说白了就是收藏夹的根目录。就我个人而言,收藏栏里的单独页面最多只有一个字或者几个字母,任何标题很长或者非常精确表示该页面内容的页面,我一律放到文件夹中归类整理。最常放到收藏栏里的都是某个具体站点的首页(大部分人也是这样吧)。
收藏栏需要按照自己访问的频率,把最常访问的那几个放到前面,至于独立页面和文件夹的顺序可以自己决定,我个人而言,我觉得文件夹放在前面比较符合直觉。
还再强调一次,名字一定要短。
控制收录内容
收录原则
最好的控制好收藏夹的方式就是,知道什么东西该放进收藏夹,什么不应该。
第一点就是,所有技术类或者教程类的文章,通通不要放到收藏夹中,记住是所有,放在那里也不会去看。收藏夹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内容管理系统(CMS)。技术类、教程类的例子:教你怎么做某个菜的,怎么用Python处理字符串的,怎么练某块肌肉的,怎么调试某个硬件模块的,怎么科学上网的等待。
第二,除了上面这些,别人的言论、观点、博文这一类也不要加到收藏夹了,它们会令你抓狂的。因为结构管理容易混乱,命名复杂。这些东西越来越多以后,收藏夹自带的搜索功能也不是特别给力,所以找到想要的东西变得异常复杂。
第三,对于购物网站,严禁添加任何具体商品的页面到收藏栏,这样做的代价非常大。一方面,列表长了名字又千奇百怪的商品充斥着一个列表以后,根本不知道哪个是哪个,不要高估自己的记忆力,难道你要一个个点进去确认吗?更有些习惯不好的玩家,在给购物用的文件夹中,把好几个不同网站的商品放到同一个收藏栏中,看着就让人崩溃,都懒得吐槽。另一方面,大部分购物网站里面本身就提供非常详尽、完备的收藏管理服务,只需要在上面进行添加修改即可,收藏栏的搜索速度和网站上的不可同日而语矣。
我个人认为,总体而言,我们只需要收藏的是某一个网站的首页,你需要寻找什么内容进去后再找就是了。限制放宽一点,某一个大的综合网站上可能会有很多子类,我们只需要把其中感兴趣的子类首页加到收藏夹中。除了这两个大原则以外,其他就是按照访问的频率进行添加,比如某些办公系统,内部通信,作业提交之类的页面。添加之前先想想未来在哪些时候、会有多少可能性会回来访问那个网站。如果太低的话用其他方式,比如我下面要说的。
配合笔记工具系统
必须提到一个非常给力的、路人皆知的笔记软件,Evernote。中文对应的是印象笔记,这个软件在笔记管理方面和许多其他优秀的笔记软件区别不大,但是它还有一个非常强大的浏览器插件,在Chrome里面用的——Evernote Web Clipper(下载地址)。我不确定其他笔记软件有没有类似的东西,但是这个我是强烈推荐的。
这个插件和Evernote配合使用简直是神器,因为你不可以不仅可以把页面内容都剪切摘录下来,还可以顺带保存里面的图片等多媒体。更神奇的是,它还可以选择摘录的内容的范围,既可以是整个网页,也可以是中间的主要部分,也就是我们常常关注的文字等等,还可以选择「Simplified Article」和「Screenshot」之类,选择的同时还可以用鼠标划词高亮,与此同时,选择想保存到的文件夹,点击Save就可以了。一般来说它可以自动过滤侧边栏之类的东西,保留文章主体。它还有个一个优点是能够根据文章中的内容自动识别它应该存放到的文件夹,准确率我认为能达到70-80%,连选择文件夹的功夫都省了。
在本地App上一同步,就会保存到本地里,可以随时观看。
比如我现在经常用它保存编程看到的一些帖子,还有一些软件的使用教程,Python、Linux,知乎上的长篇大论等等,我甚至还保存过宜家或者其他购物网站看到的页面(和收藏夹收藏链接不一样的是,这里可以看到完整的图片,介绍甚至还有评价),非常方便。
印象笔记中还有较强大的搜索功能,添加到里面的内容需要的时候一搜就能非常快地找到,比在收藏夹里面翻江倒海靠谱多了。
总之我非常推荐这样的管理方式,有时候我甚至不需要收藏夹。有时候你心血来潮想访问一个收藏夹里很久不看了的页面,结果发现404了,那么如果存在Evernote,这种就从来不会出现了。你可以随时随地访问它们,因为已经离线或者保存到本地以及Evernote的服务器上了。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保存到印象笔记中,文章或者这个笔记自身的标题也需要进行控制。我个人认为比较好的方式就是在标题前面加上方括号注明这个笔记的类别,比如「[Python] 对串口的操作」这样,然后把网站名之类的多余的信息删掉,比如「新浪博客」或者什么门户网站之类的。
定时删除
另一个需要养成的习惯就是定时删除。这一点真的很重要,尤其是发现自己以前存了这么多教程类的页面,然而回去的时候已经再也打不开了,删掉不用的腾出多点空间或者减小列表长度。
所以除了门户网站或者某个特定网站的首页,其他任何页面你不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消失,再也无法访问。定时删除势在必行。其实用久了也就会发现,那些规模越小的、偏僻的网站越容易消失,所以有的时候一开始就不该添加它,或者直接保存到印象笔记中就可以了。
进阶
其实进阶也没啥,就是「无招胜有招」——不用收藏夹。chrome的自动识别功能早就已经足够强大了,按「ma」回车,出来就是Google Maps,按「go」回车就是Google Analytics,「y」回车是YouTube……真的需要收藏夹吗?其他东西,直接搜就好了哈。
国内可能靠百度,各种需求都交给搜索解决。不过这个不是本文的重点哈。
后记
如果收藏夹整理的好,会对我们日常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效率会提升很多;但是如果整理都不好,每次看到就会一团糟,严重的时候还会影响心情。生命苦短,善待收藏。
祝大家有一个非常整洁有序的人收藏夹。如果有什么其他给力的建议欢迎留言。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