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题目里面的一些古话和典故
2016-09-04
我从今年二月初开始抄唐诗计划,一天一首,现在已经170多首了。看唐诗题目有时候会出现不清楚的状况,下面就是一些不怎么熟悉的词语,我自己去查了查典故,放上来在这里。注意,这只是诗题目中的典故,要是算上诗中语句的各种典故可就变成长篇累牍的诗歌鉴赏了,我可没那个功夫。
处士
来自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处士」是指那些有才学而隐居不做官的人。古时候选择科举道路的人都是得经过很长时间的儒家思想、经典文书的熏陶的,能够很好地传达皇帝的旨意思想。如果他们有才华而选择不做官归隐,听起来有种「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感觉。但这也是个人选择,无可厚非。
《孟子·滕文公 》中有句话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大概形容的就是一种朝野混乱的局面,「处士横议」是一个中性成语,大意是处士,也就是有才学而不做官的人,可以肆无忌惮地评论政治。这和当今的键盘侠网民们是一个套路,而真正为官,处在要职的人却是不敢随便说话的。
我还发现,在某个时代,「处士」又作「处子」,想想觉得过了这么久语义变化也是够大的。
别业
来自王维的《终南别业》。别业就是主人本来有居住的宅所,然后在其他地方又建造的别墅或者庄园,即「别处的家业」。但是语义变化之后有时候就专门指代别墅或者庄园了。但据说别业一般都位于郊区。现在我的感受是:估计别业的蚊子会很多…
校书
来自韦应物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李白也有一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校书是古代的一个官职,也叫校书郎,主要做文章的校对和专门典校藏书的工作。
不少诗人都担任过秘书省校书郎,比如白居易、王昌龄、李商隐、钱起、元稹、李德裕、李端等等。这些人在《唐诗三百首》里面都留有不少作品。但校书是个很小的官,大概就是入门级吧,我个人感觉和今天地方局级公务员类似。但是它所在的秘书省又是一个部级行政机构,这样看倒也挺矛盾的。秘书省不在我们常听说的「三省六部制」的「三省」之中(因为其实有六个省),放今天的感觉就像是我们常常听说教育部、铁道部、宣传部、公安部,却鲜有听说地质部、出版总署、水产部这些部级单位一样。但其实它们的行政级别是一样的。
补阙
来自钱起的《谷口书斋寄杨补阙》。补阙是唐代的言官,职掌规谏朝政缺失。「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奉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大概就是补阙觉得如果皇上发布的政令不合时宜,则应该上谏,尝试改正政令。比如上面发布政令说要提高农业税赋,但是今年恰好收成又不好,补阙就应该把这个情况告诉皇上,让他们适当修改。大概在唐朝中期会有十名补阙,据说补阙还负责像皇上举荐人才,看来和补阙搞好关系还是很好用的。
另外我在想《House of Cards》里面,Frank Underwood一开始的党鞭一职是不是和这个很像…
即事
来自韩翃的《 酬程近即事见赠》。即事一词有很多意思,放在本文的语境中是指以当前事物为题材的诗。大概就是看到一个东西想写诗,也没取题目,都是先成诗,而之后命题。有时候懒得想名字就取「即事」了。类似的还有「述怀」、「感遇」之类。
赴阙
来自许浑的《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阙」的本意是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赴阙就是入朝见皇帝的意思。对皇帝来说是上朝,而臣民们就是赴阙。在听高晓松的《晓说》有提到,「朝廷」和「宫廷」是不一样的,宫廷是皇帝的家,而朝廷是皇帝管天下和接见外宾的地方。
章台
来自韦庄的《章台夜思》。章台就是章华台,是春秋时期楚国王室园林宫殿,听说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000米,按现在房价卖可以值几百个亿RMB啦。对比之下,北京故宫南北长是961米,东西宽753米,章华台真的是相当大。不过古时候的皇家园林都免不了战火毁坏,比如阿房宫,所以章华台也是不能幸免的。在一些诗词中,「章台」这个意象也用来指代柳树,有个词牌叫《章台柳》来着。
唐诗题目中还有很多地名,但是不是全部地名都有典故,所以就不一一列举了。
给事中
来自李颀的《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房是房琯,是当时的名人,后来当过宰相。不过这不是重点,「给(jǐ)事」也是一个官,全称给事中,一般给事中都是附加的,更像是一种兼职,或者说头衔。给事中负责给皇帝当顾问,可以出入宫廷(每个朝代不一样),还可以当着皇上面弹劾百官,也是很厉害的角色。诗人王维就当过给事中。
本来还打算写些其他官名,比如「拾遗」等,想想写多官职容易犯困就忽略了。
没蕃
来自张籍的《没蕃故人》。「蕃」念fán,当时不是汉族的都称为蕃,没蕃的意思是被蕃人俘虏了。这首诗写的就是诗人的朋友参军,被敌人抓住以后的心情。
后记
大概就是这么多,上面的词语都是到现在基本见不着或者不会用了的。其实难理解的诗歌题目也没多少,只好以后再继续积攒再发了。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