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博客写作八年的心得体会

 

 以下感想不分先后,想到啥就说啥。

保持了月更的水准

 如果去看过去八年的时间线就可以发现,我的博客频率一直在下降的。从一开始三四天就写一篇,变成一周一篇,然后两周一篇,直到最近,每个月一篇。

 虽然频率在下降,但我还是可以自豪地说我能在我的八年博客中「保持了月更的水准」—— 写过博客的人都知道这是什么难度。比我写博客时间更长的人里面应该能做到这条的也不多了吧。

 我往下的计划还是继续保持月更。我想写的东西依旧很多,不过有时候我在草稿箱起了个头以后没有立马写,后面再看到就过了那个最合适的心理状态了。再写就会憋很久,体验很不好。未来最好是起了头以后我再把提纲写了,后面就只需要在框架下添砖加瓦即可。

 还有个阻碍我更新的状况 —— 现在(从 2022 年 5 月至今)我正在做的事情太多了。差不多每个时候都有 3-4 个项目正在进行中。一周里面几乎每个晚上都在分别推进每个项目,所以留给写作的时间就不多了。还有些草稿已经完成了一大部分,但是就是没有格式化一下进行发表。我真得找个时候一鼓作气给它们全弄好。

足够多的输出

 我写过的文字已经不知道多少了,或许有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字的数量级了吧。别的博客里经常有「本站有 XX 篇文章,共有 NN 人浏览过」之类的统计。我也挺想知道我这里是什么数字,但我决定不费心力去跟踪它。只要我还在写,这些数字都在变。在我博客生涯走到终点的时候(现在还不可预知)我再去回望这些数字,或许才有些意义。

 我每篇的篇幅都不算短,甚至有越写越长的趋势。很多文章不得不分成好几章来写,以免在一篇文章中塞入了太多的内容。大部分时候由于篇幅太长了,作为敝博最忠实读者的 MS 常常读了一段发现进度条太长,就先划划屏幕看看图片完成「已阅」再挑一些段落精读。我只好提醒她,「这段我写得老费劲了,你快看看」。

 文章自然不是越长越好。我的文字里有很多冗余(删掉也不影响主旨的话)。我当然希望每一篇文章都能达到一种精简而具体的状态,这意味着我有必要删除那些冗余的话。尽管我希望更多的人能读到我的文字,但是博客终归是给自己的记录。这是硬币的另一面,即我不想删那些冗余文字的出发点。那毕竟是我当时写下来的具体感想呢。总结来看,我也在努力平衡好「希望读者看到的话」和「我希望记录下来的话」这两者。

 在这么多的文字输出之后,我觉得我的语言组织比几年前稍有提高。我 说话 的句子长度越来越长,观点组织得也更快了。对于那些我已经写过的话题,和别人聊起来的时候我可以说得更多。这大概算是一个输出反哺另一个输出的例子吧。

 我认识的很多朋友,如果不是从事文字工作的,基本已经很难像样地组织一篇 800 字以上的文章了。在美国的很多中国小伙伴甚至忘了怎么写一些汉字。我暂时还庆幸我还是能「写字」的 —— 两层含义,一是汉字书写,二是写文章。这俩技能我暂时还没还给我的语文老师们。

 题外话:我闲暇时候会拿草稿纸写字,唐诗或宋词,名言或名著,简体或繁体,硬笔或软笔。不过目前还没觉得这个对我有太多其他帮助,就是一个小小的爱好而已。

我的三次生命

 这里不是说博客救了我两条命,而是指,写博客让我能够把生活过上三遍。

 「第一次生命」是自己的。博客里的所有文字皆是我自己的真实经历或者想法思考,这是毫无疑问的。若非想象力超群,怎可能在没有经历和故事的前提下写文字?我不是作家,我必须走过时间的每一寸才能言之有物。我写游记,必然是我到访了那里;我写 DIY 的日志,必是我已把东西做出;我写种菜的经历,必然是我已经经过了一轮丰收。

 「第二次生命」是来自写作途中我的回忆,是对我过往经历的重构。我还没有那种天赋 —— 可以直接有了一个引子就能「才思泉涌」,打字不停,一气呵成地写完整篇文章或者整个故事。因此为了写出文字,我会专心回忆我当时经历那些事情的时候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思考,以求还原真实。在这个回忆的过程中,我仿佛把很多记忆的碎片又重新梳理开,排成线,结成网,最后蒸馏成文字。这是我对那些或美好或者痛苦的经历的再一次寻觅,是所谓「第二次生命」。比如,写 Monterey 海景摄影的那篇日志的时候我不但回顾了很多过去的故事,还和 MS 又讨论了很多记忆的片段。再次「经历」那些美好的事情,也是另一种美好的事情吧。

 「第三次生命」则是互联网所赋予的。「死亡不是遗忘的终点,被遗忘才是」。我曾看到过一个关于「永生」的总结,古往今来无数的人总是在追求「永生」。其大致思路有:

 我对于前三种并不能说嗤之以鼻,但也没有什么兴趣。最后一种才是我所追求的。诚然,回到几十年前,丰功伟绩并不是那么容易建立的,既要靠天赋、努力,又要靠时代和命运。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在任何古籍档案都不会留下痕迹的那种。「普通人」要怎样才能留下自己存在过的痕迹呢?是在洞穴留下自己的手印,还是在石头上刻字,或是把自己的故事告诉自己的后辈?太难了。现在互联网横空出世,给了我们这样特别的机会。再往前几十年,一个人想把自己的故事和思想出版成书都是很难的,而现在科技的发展让这一切变得唾手可得,文字分发只需要一个搜索引擎或者社交网络。唯一的要求只剩下「写下文字」、「录下音频」、「录下视频」这些操作。

 说了这么多,结论就是 —— 文字能在互联网上「永生」,是我写博客的一大的动力。我的故事、我的思想,则通过互联网可以相对「永远」地流传下去,是为「第三次生命」。比如,我和 MS 一起出行的几次游记也有幸成为她寻求慰藉的时候的落脚点。能有这个效果我也是挺幸福的。我其实没有定期回头看我日志的习惯,但是我偶尔阅读我过往的文字的时候,我的内心也是无比地充实,我竟然有许多锚点,可以一遍又一遍地回顾我的过去。我很庆幸能在过去的那个时间点写下那些故事、想法、见闻。同时我也惋惜,我竟然没有好好记录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我失去了回顾的线索。总之,收获是必然大于失去的。

 不过互联网的档案是真的安全可靠的吗?我目前相信是的。现在我的网站放在 GitHub 上,相信偶尔国内访问会有些障碍。不过即使 GitHub 倒闭了我也不怕,我的站点迁移并不复杂,可以很快继续上线工作。还有个网站叫 archive.org ,还会定期帮我给网站备份,那里就真的是可以作为「互联网的石碑」了。除非哪天核战争打击坏了所有的服务器,抹平了人类文明,否则我对互联网基础设施的稳定性持乐观态度。

对于做视频的考量

 视频是记录生活的一个很好的方法。从我写博客的一开始,YouTube 就早已大行其道。很多人靠视频记录生活,甚至 YouTuber成为一种职业(也叫「UP 主」)。后来也有了 B 站这一面向国内的平台,还有短视频等新的创作形式。记录视频也变得简单,掏出手机就能开始录制。那么在这样一个时代,博客还有必要吗?文字似乎已经鲜有人阅读了,写这么多还有意义吗?

 首先,不要低估了创作视频的难度或者说工程量。在我看来,要做的一个值得发布的视频,即故事、画面(画质 / 色彩 / 景深等)、视角、布光、录音等等都是需要严格考究的。后期剪辑、加字幕、调色、配音、加背景音乐…… 这些工程量没有一个小的。如果不是以做视频为职业,而是出于兴趣或者我上面说的「三次生命」而制作,时间成本太高了。我做过几个视频,虽然也很有成就感,但是整个流程走一遍下来我「感觉身体被掏空」。也别太误会,做视频的过程中我是开心的,只是回头看我居然用了这么多时间,有点得不偿失的感觉。作为对比的话,剪辑的这个过程也和写文字很像(组织叙事),但整体效率并没有显著的提升。每当做了几次修改以后还需要从头播放一遍视频,看看整体的节奏。可以想像,如果我把重心转移到做视频上,恐怕我的业余时间就所剩无几了。我可能用一天时间做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但需要两三个晚上才能把它制作成一个可发布的视频。更别提我还要前期边做这件事边想着我要从哪些角度去录制,以达到我想要的展现效果。我觉得我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把视频作为我输出的重心。

 其次,不管科技有多先进,文字作为 信息载体 可以说永不过时。首先,做一个好视频的背后通常也要有一个完善的文字大纲、草稿、分镜脚本来组织。这些都需要文字。第二,文字有个视频不具有的优点,那就是你可以扫一眼就知道大概这段话讲了什么,然后可以决定是否要精读来获取更多信息。但是视频和音频你只能按进度条线性跳转,甚至你无法预知视频后面会出现什么内容。有很多视频就是一个人对着镜头说说说,对于这种视频如果有文字版本我绝对不会看视频的(当然,大部分时候没有)。第三点,文字的数据量非常小,我的博客所有的文字加起来可能还不如一个 10 秒钟视频的数据量。如果算上图片的话,我的图库加文字也就差不多一个 10 分钟 1080P 30fps 视频的数据量。但是哪个信息量更多显而易见。读完我博客的所有文章恐怕需要一整天,但是我吃一顿饭的功夫也能看几个十分钟的视频了。第四,文字能沉淀更深的信息。总有些话是不适合用视频或者口述的方式展现的,它们需要文字。

 最后,我相信文字永远有读者。一个人可能会在搜索引擎不经意间找到我的博客,或者有人把我文章的链接直接发给朋友,或者我在社交媒体上广播链接。大家有很多方式能了解到我。文字可以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在读者的脑子里重新构想出一个属于 Ta 也属于我的一个故事或者意象,而不是靠画面直接展示出事物本来的长相。这是文字特有的魅力,不然我们就不用看名著了,看名著拍出来的电视剧不就够了吗?

 那我是完全不录视频了吗?也不是。和上面段落所展现的东西相反的是,我有超级多的视频素材,只是我没法下决心花时间去剪辑它们而已。我甚至想过以后把它们留着等我哪天退休了来剪辑打发时间用。

 以下是我当下的一些对制作视频的决定:

我的写作规矩

 尽管每篇文章都有不同的主题,但我尝试在所有写作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标准。

 更多可以看这篇古老的文章:《写作文风的修养》。

不碰政治

 我写过很多话题的东西,但是政治,甚至时事热点我都是不打算碰的,比如我就没专门为新冠写过任何文章(原因之一是我还没得过)。首先,政治和时事是很复杂的,是需要有人专门研究的。关于政治,我们普通人了解的都是网上的只言片语,而缺乏对信息全面了解的键盘侠政治是没有意义的。我既没兴趣去搜集这方面的信息,也不具备详细分析时事热点来龙去脉的能力和精力。其次,一旦有新信息出现,之前的结论和观点可能会被完全推翻,这就让之前写作变得没有意义。最后,我更底层的逻辑是,政治或者时事热点都是半衰期很短的。我现在不太想写存在价值偏短的事情。

 还有一点重要的是,没有限制地发表对我国政治和历史的评价,很可能会导致域名被封禁。这算是对 GFW 的屈服吗?姑且算是吧。但现实生活中我也几乎不会透露我的政治倾向。我只能说,如果用大数据给我做分类的话,我的政治倾向会和背景和我相似的人群接近。

「系列」文章

 这是我做得失败的一个部分。我觉得自己能坚持每个月能够写日志去记录我自己的某一类经历,然后就开了很多不好的头。比如「料理时间线」系列。当然后面的故事也就可想而知了。现在我应该不会再随便开一个合集了。我的经验是不要轻易决定 定期做某一件事 ,坚持永远是困难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目前我的底线是 —— 每个月还是得写一篇文章。

挖坑

 这是我自认为第二个做得不到位的地方,如果在站点里搜索「挖坑」,大概能有十几或几十条结果,而且通常它们都没有好好地被填上。所以说,人啊还是不要承诺得太多,像贷款一样,得有还得上的能力再去贷啊。

收入

 我博客没有广告,自然没法靠这个赚钱了。八年以来通过各种渠道,我一共靠写博客获得了大概 50 美元的收入(我也没有具体统计)。这显然是入不敷出的,连交域名管理费的钱都不够。

 不过我并不在乎,我从来没指望靠经营博客赚钱。我劝想赚钱的朋友们去运营微信公众号,找找舆论的风向,然后写点大多数人想看的文字,做好营销。当然,这是不符合我兴趣的事情。

支出

 每年 20 块钱域名费?「.me」真贵啊。

朋友们

 博客八年里我很感谢来阅读我文字的朋友们。我和他们(你们)当中的许多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朋友、同学。我也通过博客把不少「网友」变成了「朋友」。还有无数只是看完一篇文章就把页面关掉的朋友,我一样感激你们。

尾声

 我的多年博客积累下来的感悟可能还有不少,但是现在有些也回忆不起来了。想到了也攒着等我到十周年的时候再发出来吧。(新的坑)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