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写作文风的修养

 曾几何时,高考代表了我语文作文的巅峰水平,过后就是下坡路了。大学四年里习惯了发状态,人人网,QQ空间,朋友圈什么的充斥着我的「状态」和段子。然而从和好友们频繁的互动中我似乎逐渐失去了写长文字的能力和动力。现在回头看自己的状态固然也是一种回忆方式,但是长文章更能深刻反映出当时的想法。这也是我开始写博客的原因之一。

 下面是我想到的在文风上需要约束的一些方面,包括用词、标点、结构等,各个小项之间没有什么逻辑关联,也不是很全面。不定期还会补充。


用词

尽量少用网络用语

 这个旨在写半衰期长的文字。网络用语产生的快消失得也很快。现在用「晕」、「菜鸟」都已经暴露年龄了,连「囧」都已经慢慢消失了。所以要是过个五年我回头看日志,最好不要出现那种看起来怪怪的网络用语,否则连自己都看不懂就不好了。

 这些我是尽量保持少用的好。这并不会妨碍我回忆那些网络用语,我还有朋友圈和Twitter可以做这方面的Timeline。另外要是想知道更多,维基百科还有一份不断更新的编年体网络流行语列表(能不能看到就看自己本事了…),目前是16页。另外一份中国大陆网络语言列表甚至多达94页。我非常佩服这些维基编辑。至于那些已经过度频繁使用的网络词汇,就当成正常语言的一部分吧,比如「给力」。

 网络用语深入人心,不经意间就用了还没察觉出来,这个还需要修炼。

 说不定这一小节还可以单独弄成一片文章,再说吧。

逻辑连接词明确

 连接词有哪些就不列举了。转折,递进,因果,每一样都尽量用连接词清晰表明逻辑关系。不过回头看我自己写的句子,经常会发现一段话里有两三次转折,每次转折都转到不同的方向,而不是原来的方向……我承认思维跳跃得比较厉害。

少用「感觉」、「觉得」、「认为」

 如果是事实,直接罗列就好了。如果已经是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也就直接陈述吧。有争议的观点可以用,但是尽量尝试换一个表述方式。英文里表达与「认为」相同意思的词有很多,不妨也挖掘一下汉语中其他类似的词。

 这三个词在我的文章中出现频率蛮高的,在我眼中(这就是个替代品,哈哈),它们会一定程度让一个事物的可靠度下降

准确使用表示比例的词

 这个是出于对事实的尊重,也是做科研养成的习惯。随心所欲地用表示比例的词会产生严重的漏洞。「大部分」、「有些人」、「少数」……一些看似模糊的词恰好是更准确的表达,除非有百分比数据来支持。

 这一点其实我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因为不想有一天不小心转述一个错误的事实。

错别字、病句零容忍

 不说多了,完全是个人的文字「洁癖」。有错别字欢迎挑出。

 其实我在读别人博文的时候也很喜欢挑错别字,最好不要被鄙视……

 病句就像程序的Bug,不经意间就写出来了,而Debug也是个费劲的事情。不写出病句还需要不断修炼基本功。

尽量让所有人都能读得下去

 如果是自己专业方向的文章,估计不会每个人都去读,专有名词可以随意使用。而如果是正常的记录或者感悟,则尽量让所有人都能读下去。上面提到的网络用语和这个是兼容的。具体来说就是少用谐音词(「杯具」、「神马」),专有名词(「超焦距」、「快门后帘同步」),缩略词(「TG」、「理客中」)。不过,专有名词给个百科链接也能解决不少问题啦。

 其实读到一半突然卡住对我来说也是个不舒服的事情。每次经历这样的时刻一边去查百科,一边心里想:「能不能好好说话/用词了。」

多用链接

 对于上面的一点补充。这是对不常见的事物提供进一步了解的窗口。不过这个「不常见」是我自己的主观判断,不能兼顾每个人。

 此外用链接也方便做合理引用。如果一个观点来自他人,即使没有直接转载,提到的时候给出链接也是对原作者的尊重。

关于英文的处理

 过于频繁的中英文词汇混合可能会让人心烦,除非中文不能准确表达该词汇的意思。比如「workshop/seminar/symposium」都可以翻译成「研讨会」,而实际上还是有不少区别的。必要的时候用括号标明一个合理的翻译,这样就很方便了,在这一点上我还是不怕麻烦的。

 一些外国的品牌我习惯用英文本身表示。比如Android/Symbian,用「HomeDepot」而不用「家得宝」,「IKEA」而不是「宜家」,用「National Geographic」代替「国家地理」等等。这个实际操作中可能会相对随意一些。  一些大家都很常用的动词或名词其实偶尔替换一下也无妨,比如「Mark」、「Boss」。

 如果中文句子中含有英文词汇,第一个单词大写。比如「选择其中一篇作为Presentation的对象」

 比如:SAE (Sina App Engine), LAMP (Linux, Apache, MySQL, PHP)。(什么?你问我「PHP」怎么办?…)

拒绝火星文

 从一开始我就拒绝使用火星文,即使这是个贴在「90后」身上的标签之一。

颜文字偶尔用

 广大网友们的创造力实在是惊人,一开始的颜文字只是「:)」、「:P」的水平,这几年已经升级到「(๑ŐдŐ)b」、「ʅ(´◔౪◔)ʃ」、「(;´༎ຶД༎ຶ`)」。似乎Unicode里面这么多字符里能用的都用上了…

 我倒不是很排斥颜文字,但是频繁使用也是不好的,每篇文章两到三处还是可以接受的。没怎么用过的原因是输入不方便,要输入特定的词组或者打开表情列表才行。据说还有个颜文字输入法,但装一个中文输入法已经是我的极限了,不能理解那些每次切换输入法都有一个大列表挨个切换的人。

 ( ͡° ͜ʖ ͡°)

「么」和「吗」

 这个比较随性,我还是喜欢用「吗」作为问句结尾。好吧,这种细枝末节就不多加纠结了。


标点

少用省略号

 自从有了网络,省略号的作用已经变得不好描述了。有的人特喜欢用省略号,而且还有放大的版本「。。。」、「、、、」。这个无可厚非,我自己在聊天中也会用。但是过度使用就很不好了。

——「在么。。。」 ——「问你个事。。、」 ——「那个、、电路作业什么时候交啊?…」 (亲,就不能一行字一句话搞定吗?PS:纯属虚构)

 就像《纽约摄影学院教材》提到的摄影三要素之一那样:尽量使画面简洁,删去那些不必要的元素。对于文章也是,标点是为文章结构服务的,不能让标点分散读者,也包括自己的注意力。

 我的想法是,列举的时候该用就用,对观点很没有信心的时候用,有必要缓和气氛的时候用。其他时候尽量不用,会导致可读性下降不少。另外我习惯用在列举的时候使用6个点「……」,其他时候用三个点「…」

少用波浪号~

 「啊~今天的红烧肉好好吃~~」这是我高中写日志和聊天常用的标点。现在回头看我都不相信曾经我如此泛滥地使用波浪号。波浪号固然有其「独到的作用」,但是每句话都用也是一种审美疲劳。

 偶尔用用还是非常怡情的呢~

用直角引号——「」

 这是大概去年10月左右自己决定养成的习惯。原因在于它们比“ ”双引号更具有「引」的样子,私以为这才是中文里应该用的引号。原来用的引号有不少缺点,「“ ”」常常和英文的「” “」搞混,而且有的字体左半边双引号和右半边长得极像,导致一不注意就出现左引号在右边,右引号在左边的现象,还很难觉察。文字洁癖表示不能忍。而直角引号完全没有这些问题。

 我还有个不切实际的幻想:希望有一天大家都用直角引号,看着蛮舒服。关于如何替换键盘上的引号或者快速输入,可以参考这里

 「」是直角单引号,『』是直角双引号。而一般规范是单引号放在外,双引号放在内,是不是很奇怪?不过我还没遇上过这个问题。

圆括号的选择 ( ) 与()

 这个是让我纠结了很久的问题,到现在我都没能统一下来。有一段时间特别排斥中文输入法的括号(),一直用英文中的( )。然而中文之后跟着细窄的圆括号很不好看,接着我在圆括号前后都加了俩空格,真是越描越黑。

 我决定,括号跟在中文后面就用(),跟在English后面就Use ( lol)。并且英文左圆括号前后都应该有空格。

冒号的选择「:」「:」

 这个和圆括号一样困扰了我一阵。解决方案是这样的:夹在两个英文单词之间用英文版的,其他时候用中文版的。

不用咆哮体,不用多个连着的叹号!!!

 咆哮体一度在网上非常流行,但我看着满篇的「!!!」总是眉头一紧。为了让自己的和大家的世界清静一些,珍爱生命,远离咆哮体。


结构

 上面的「用词」和「标点」两节已经有足够长的篇幅,一开始想着是否要分两篇日志写,后来想到右边有标题导航列表(手机党看不到),所以一篇搞定也无妨。下边接着写「结构」,包括句子,段落和文章的。

有序言、结尾

 不是硬性规定,主要是用在长文章上。凤头豹尾是不敢高攀,但是头尾还是有了才更像一篇完整的文章。结尾写一写总结、感想可以防止自己跑题过远…

三点以上的并列小点用列表结构

 这个对于增加易读性是很有帮助的。比如一篇签证攻略,在提到需要的材料列表时就该使用列表的形式,曾经看到不少文章把这些材料全部压缩到一行,用顿号分开,那时已经没有继续看下去的欲望了。

在适当地方加入水平线

 水平线可以让人注意到文章结构、论点或思路的转变,提醒需要对前文进行整理或总结。

 曾经在加水平线这点上比较混乱。统一一下就是在每个二级标题之前加入,可能某些重要段落结束之后也会加。

控制段落长度,增加可读性

 我有时候一不注意就写了个十五六行的一段文字,而实际上里面有不少分论点。独立出来一段也无妨。

 控制段落长度是个技术活,实践出真知。但每段话最好都不要太长。

善用各级标题,使结构完整

 受益于Markdown语法本身方便的标题控制,这点做起来并不难,StackEdit的实时预览功能则是如虎添翼。所以实际写文章的时候,充分利用优势控制好文章的结构属于合理且必然的。配合章节列表,全文尽收眼底,岂不快哉?

尽量有完整的主谓宾

 这可能也是我文字洁癖的一部分,症状稍轻。我看许多人的文章会经常省略主语「我」。这没有什么不妥,大部分情况下也是能让所有人明白是什么意思的。但是如果加上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可以减少句子产生歧义的可能性,尤其是同时出现了多个名词容易混乱的时候。

「虽然」尽量不要加在句末用于转折

 ——我自己的一个毛病,能改就改。我以前经常写出这样的句子:

「当时打字速度还不错,虽然和许多大牛比还差了一截。」

 其实要翻译成英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只是中文里偶尔看着还是有点别扭。转折结构里可以省略「虽然」(比如这句话),但是有的话还是放在前面比较好。

适当断句,不要一段话只有一个句号

 一逗到底是初中写作文时候的毛病,现在基本没犯过了。但还是要继续坚持下去。我写完文章的时候会回头检查一遍标点,在应该用句号的地方不要用逗号。

段首用一个全角空格

 Markdown语法里面有个奇怪的现象,段首空格有时候会被忽略掉。我在网上了解到一个不错的解决方案:用一个全角空格「 」来代替。全角空格会占满整个字的宽度,而且是个常规字符,因而不会被当成空格处理。考虑到有的段落比较短,用两个全角空格会导致缩进不好看,所以最后决定用一个就行了。

 实际写作的时候我是不会每写一段都切换一次半/全角去打空格的。一般我是在写完全篇以后从头读一遍的时候一次性全给加上,颇有画龙点睛之感,嗯。

减少使用()在句中做备注的习惯

 这也是自己的毛病。通常我这么用不是为了解释某个词语,而是和「虽然」一样表示转折。

这个设想是前无古人的(不过这一现象不是他最先发现的)。

 这样做也不能说是错,但是用滥了会导致读起来思维跳跃太大而使全文失去连贯性。

 说白了什么东西用滥了都不好。应当把这种用法的次数控制在每篇3次以下。如果括号中的内容不能很好地支持论点的话加上也是没有意义的。


其他

关键词加粗,避免整句加粗

 加粗这个东西我没有养成固定的习惯,有的时候记起来就会读一遍全文,在合适的地方加粗,如果忘了也持无所谓的态度。

 但不管怎么样,加粗的话尽量只加粗词语,除非一句话或一段话非常重要。如果是一句话加粗,则把加粗的范围包括到文末的标点。


尾声

 大方针是坚持以上规则不动摇,可能进行补充细化。不过,文风是会发展的,随时间变化的,谁也不知道将来自己的文字会变成什么样。

 很多人没看到一半肯定会想:是否有必要这么较真?一定是有病吧?

 事实上「有病」才是一个人的常态,现在去哪找个没病的人。互联网让人们的表达方式多样化,文字开始变得娱乐化,许多人都在「标新立异」,上面说的咆哮体,火星文,颜文字都是例子。我对火星文(没错,就是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以外的持中立态度,它们一定程度上让我们所见到的的东西更加丰富。然而在过度娱乐化的今天,我遵守上面的规则却可以说是「被」标新立异了。

 此外其他原因就是我自己的文字洁癖,自己看着爽才是真的爽。一些写作习惯以及字句原来正确的用法可能在慢慢丢失,比如「奇葩」,然而我相信对文字的专注和较真将会成为终身受益的习惯。

 关于这个问题,最后想说,这些「文风的修养」对可用的文字而言简直是九牛一毛,多了少了都对文字的可能性和多样性没有太大的影响。这一点可以参考@梁边妖关于「高三作文不够 800 字怎么办?」的回答,如何将「哈哈」扩写为高考作文……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写作的文风,今天只不过是用文字表示出来罢了,没必要大惊小怪。而这也仅能窥到其中的一斑,其他更多的是不可言表的习惯。

 最后也要指出,不要让自己过于理性(上面说到的文风大多情况下仅应用于理性的议论性写作和一些叙事性写作),适当写写抒情或其他风格的内容和句子,尝试不同的文体也是极佳的。

 不知道其他人的对文字的「癖好」又是什么样的呢?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