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中的夸大手法
2017-11-22
前言
我读一些科普或者健康方面的文章的时候,发现一些作者喜欢用夸张的手法去阐述他们的观点。
细化来说,一般会有这样的特征:
- 假象严重的后果,而事实上并不会发生。人们见到后果这样严重,就会对文章里的观点心生敬畏并接受之;
- 用看起来(对于日常生活而言)很大的数字,实则是在正常范围的数字,去「恐吓」读者,以达到宣传的目的;
- 钓鱼帖,利用人们对其中内容的不了解去「偷换概念」,通常会影响到个别科学素养一般的读者。
举例时间
海平面上升
若干年前会有这样描述全球变暖的文章或者帖子:
如果人类再不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那么全球的气温将会上升,这会导致位于南极的冰川融化。如果南极的冰川全部融化,海平面将上升60+米。到那时,沿海地区将无一幸免。
甚至还有人分享了海平面升高60米以后的图,轰动一时。(可以在这个网站玩一玩:HeyWhatsThat Map Layers,实际上就是用等高线加个图层而已。)
这属于上面提到的第一点。假想严重的后果其实确实效果不一般,我当年看了这个觉得全球变暖真的后果很严重。
而实际情况嘛……人类似乎无法看到海平面升高60米的那一天。按目前人类的发展速度,到2100年海平面升高都不会超过2米(当然2米对地球来说也是很严重的事情了)。所以想要南极的冰都融化,那得气候极端的不得了的时候,极端到人类以及大部分生物已经无法在地球上存活。
这里不是要反对遏制全球变暖。只是举例阐述观点。毫无疑问我觉得还是有必要采取措施遏制全球变暖的。但是这样夸大的表述在牺牲了科学的价值观的同时却让这一观点在人们心中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确实有一些矛盾。
墨镜与观看太阳
由于今年看了日食,所以对这块的资料还是有些印象,其中有不少文章提到只能用日食镜观看日食,而不要用墨镜、胶卷、墨水倒影等等。一篇典型的文章可以看:看日全食为什么不能用墨镜?(来自百度知道,但是该回答copy自别处)。
这些所谓的「土办法」并不是不行,而是有潜在的危险。尽管无保护看太阳很危险,但是偶尔看那么零点几秒太阳还是不要紧的。将足够多的胶卷叠一起以后看两三秒问题也不大。再退一步讲,我不信一个人从小到大从未试过无保护注视太阳超过2秒。只是为了 最大程度 避免公众的视力受到影响,有必要把各种后果说的严重一些。比如 必须 先低头再摘下日食镜等等。
把话说得死一些,这个观点才会深入人心,人们才会留意这件事情。
上楼梯膝盖受力
这个论点来自我平时关注的「丁香医生」,可能也有不少朋友关注它。
文章链接:真相 · 爬楼梯会伤关节吗?
文章里有一处力学计算,来证明爬楼梯膝盖受力之大:
如果一个体重 60 kg 的人,上楼梯时屈膝接近 90°,这时候身体重心力线距膝关节中心点大约 20 cm,股四头肌通过髌骨产生的力线距膝关节中心点大约 6 cm。
即使一个初中生都可以很简单计算出,为了能登上这级楼梯,股四头肌差不多需要产生 200 kg 的拉力——为了简单容易理解,我们姑且省略了质量到力的转换。
其实,这还不是半月板和胫骨平台与股骨髁之间的压力。如果我们考虑了地面的反作用力、也就是地面对人的支撑力,那上述压力将达到 280 kg。
此外,上楼梯时股四头肌产生的拉力,通过髌骨改变力的方向,会把髌骨压向髌股关节面,同样也会在髌股关节面上产生 280 kg 左右的压力。
简而言之,每上一级楼梯,我们膝关节软骨面将承受超过体重 4 倍的压力。
我的观点是,看到任何科普文章(尤其是医学)中计算都得小心谨慎地评价。
第一层次,我们应该先问这样一个问题:这个280 kg的力真的是膝盖不可承受的吗?大部分人都可以从生活经验得出结论,所谓心里有数。比如我自己,爬的楼登的山不计其数,我的膝盖也还是正常,爬个楼梯真的有这么严重的后果吗?更有很多次,我扛着十几几十千克的东西上下楼梯,那我的膝盖受力是不是还得乘以1.5,然后我是不是该当场骨折跪地不起?也没有啊。
第二层次,看看这个计算的假设和场景靠不靠谱。每个人上楼梯的时候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是靠前的腿在发力,后面还有个腿在蹬啊!谁也不会一个腿在前面搭着一级楼梯,后腿悬在空中静止不动(画面太美)。一旦引入了动态的过程,那么上楼梯变成了一个全身协调的前进爬升运动,这可不是那么好建模的了。
第三层次,没人说上楼梯非得两三级楼梯一步啊,一步一级慢悠悠上去不也没问题吗。
为了让人们减小走楼梯作者也是煞费苦心。但是到底该不该走楼梯呢?链接文章的最后一节也说得比较清楚了——主要看年纪和体重。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平时也是懒得走楼梯的哈哈。我基本同意文章观点,只是想说说其中的夸大手法而已。
低头看手机时脖子的受力
同样来自丁香医生。
文章图文并茂地显示了脖子弯曲各个角度时脖子的受力大小:不低头,4~5公斤;低头15度,12公斤;30度,18公斤;45度,22公斤;60度,27公斤叹号。
低头玩手机当然不是什么好事,不过,作者用了夸大的手法,来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可以按上一节的分析方法问下列问题: 27公斤脖子是否可以承受?是否真的是27公斤?是否只有一个关节去承受这27公斤?
这一次文中直接没有给出计算方法,想必和上一节类似:把身子当成一根杆,把脖子当成一根杆,把头当做一个质量x千克的球插在杆上,然后求杆连接处的受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建模有失准度。
低头玩手机可能是近十年来变得日常化的。但回想一下,我们从初中开始,看书就是15-30度低着头读的,加高中3年,大学4年。这些年过去了,我们的脖子频繁承受这几千克的力是不是早就该断掉了?也没有啊。
文章强调这低头玩手机是一种坏习惯,让人们改掉,出发点是很好的。为了达到效果,文章毫不犹豫地用了夸大的手法。
剂量与毒性、自来水与尿液
这一节是和科普文无关的一些语句。
培根含有致癌物;
隔夜饭含有亚硝酸盐,会致癌;
中国自来水的菌落计数高于尿液(来自学术状态帝)。
……
所谓「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其实连这句话也有一定夸大成分)。尽管「含有致癌物」和「食(使)用某物质会致癌」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很多人都喜欢用「吃xx不好,会致癌」这样的话恐吓食用者。这是一种有失科学态度的话语。但是它有没有用呢?我觉得效果还挺好。听过这种话的人对该食物都会抱有点「敬畏」之心,尤其是有精神洁癖的人可能会开始想象该食物表面布满了一层「致癌因子」……
也难怪养生这一块一直是流言的重灾区,这个土壤是在是太丰厚。
第三句话中的自来水细菌也很有意思。如果一个人下意识认为:「尿很脏」+「细菌多很脏」=「尿细菌很多」,那就回进一步推出「中国自来水很脏」这种结论,结果却是中了钓鱼贴的圈套。因为健康人的尿液是几乎没有细菌的。「自来水菌落计数比尿液高」其实没啥毛病……类似的还有「叶诗文教练承认其服用一氧化二氢」之类的(更多请参考一氧化二氢恶作剧 - Wikipedia)。
名词术语化也算是一种夸大的手法,简称「没法好好说话」。
何去何从?
运用夸大手法的科普文章不计其数,上面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不得不承认夸大的手法在科普中是 有用的甚至是有必要的 。科学素养高的读者,即使不用夸大的方式也会自然而然分析文中正确有用的部分并辩证地吸收使用;而科学素养稍低的读者,说教似的给出详细的论据和论证过程他们未必能看得下去,甚至还没进入核心观点就把页面关掉了。这种情况下,直接给出夸大的结果反而直戳要害深入人心。
这样简单粗暴、可视觉化的信息也变得容易传播。比如朋友A见到朋友B低头玩手机就会告诉他你这样会让脖子受几十公斤的力的。比如一个人看到海平面上升60米以后自己家没了,才会觉得不节能减排的话地球要完。
想要科学的观点得到传播,会用到不那么科学的文字或手法,这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悖论。
所以我也能感受到科普文章作者的艰辛。众口难调,写出一篇没有漏洞而又深入浅出、老少皆宜的科普文实在是考验作者的功底。
从另一个角度看,人们在看科普文章(或者任何文章)的时候也应该抱有一种批判怀疑的眼光去读(包括本文),不要盲信也不要一棍子打死。
写这篇文章只是想说明 ,当读到看起来很异于寻常的数据或者表述时,看看文章是不是用了夸大的手法,然后决定应该去相信还是去否定之。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