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天追赶两年
2018-01-03
变化的速度
上次回国是2016年5月,我在国内(主要是我家这片)呆了一个月左右,那时候的我觉得周围的生活模式比以前有些变化,但是没有到那种惊讶的地步。而这次回国,我开始有这种感觉了。也就是过去一年半时间,中国的变化速度远远比以前快。
于是我在上海用 两天去追赶那落后的两年 。
从无码到有码
在上一篇日志《无码的世界》中我提到了国内二维码的普及。但是貌似二维码的移动支付是在我上次离开后才普及开的。2016年8月央行才发行文件承认二维码支付的地位。至少在一年多前现金还是比较好用的。
在官方支持之后二维码的普及速度确实是堪比雨后春笋,而且从餐厅,到路边零食摊和羽毛球馆,在很短的时间内都能接受手机扫码付款了。
因此错过了这段普及时间的我,一时都有些无法适应。这些变化在国外还是知道的,但是毕竟没有亲自体验过,总有一层雾隔着一般。
在五芳斋吃东西付款的时候,店员问我:「我扫你还是你扫我?」我还愣了一下,我之前一直以为只有我扫店家的模式。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落后了一年多……还好说完「你扫我吧」之后很快找到了付款的入口,不然就该尴尬了。
吃饭的模式变化
和上海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他提到自己平时会去味千拉面吃东西。我在上海逛的时候正好午饭路过了一家味千拉面。进去之后发现前台小的可怜,似乎也没有服务员接待。然后在我懵着的时候我扫了一眼桌面——「扫码点餐」。顿时我觉得像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不得不继续承认自己落伍了。
我坐下来不慌不忙地扫了码然后点了几下屏幕,发送订单加付款就完事了。大概五分钟后东西就送了上来。这种模式简直太适合我了。既不用站着排长长的队伍,也不用站在前台尴尬地看菜单,还可以便捷地付款。过程简直爽,原谅在美国呆久了变得土鳖的我……
出行路上
慢的
在国外看到最多的新闻莫过于共享单车了,Mobike和小黄车的新闻铺天盖地,还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共享单车公司崛起又没落。然而自己没骑过看再多新闻也没用。
同样的,共享单车在一年半前都还是大城市试点的阶段,而到了现在已经是大伙的一种生活模式了。
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我也试过共享单车,和国内的比一个是它有桩,停车麻烦,第二是付款低效而且贵。由于美国的共享单车先入为主,甚至回国前我还觉得国内路边都是共享单车的停车桩……现在回头看简直Too young。
国内的共享单车不但定位准确而且便宜,停车还很灵活(简直是Ingress的最佳伴侣)。对我来说又是刷新三观的存在😂。
第一次试骑还是朋友带的,他解锁一辆ofo自己骑,然后解锁一辆摩拜给我骑,体验还不错。后来就自己下了个App自己玩。传说还得交押金,但是从美国市场下载来的Mobike App是用美元结算的,不用交押金。花费是0.15刀一次,大约还比人民币结算便宜几分钱。
第一次自己解锁的时候心里还有点忐忑,怕出什么幺蛾子。这次就没有「但是」了,过程很顺利,使用起来相当方便。
槽点还是有一些的,第一就是没法修改结算方式,也没法改语言,只好绑定美国的信用卡,最少充值5刀还是多少,之后才能使用。第二个槽点是卡路里计算方式非常不靠谱,悠闲骑了几分钟,竟然消耗了90多卡,实际上应该在30-50卡的数量级。不知道这些问题现在有没有修复。
第一次成功试骑之后我就一发不可收,地铁需要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也改成骑车了。就想在地面上穿行,看看魔都的边边角角。之前来上海玩大多以地铁为主,错过了很多有意思的地面风景。共享单车算是提供了一种非常方便舒适的城市生活探索体验。
快的
快的当然就是滴滴打车了。离开上海的时候下雨了,从住处到地铁站还有一公里多,冒雨拖两个箱子奔波不是什么好主意,所以就下了个滴滴的软件叫了辆车。
打车这事倒没有给我很大惊喜,因为Uber在国外也用了几次,所以流程上还是轻车熟路了。价格从一开始也是计算好了的,下车只需要给师傅一个评价就好了,钱自动从绑定的账户里扣了(写下这几句话显得自己好土的样子哈哈)。
只可惜现在打车、共享单车等出行应用的「用户红利期」已经过了,没有各种打车券送了,薅不到社会主义的羊毛了。
未体验的
在上海的两天收获不小,之前听说过没玩过的又想尝试的基本都试过了。但是还有个没体验的就是外卖了。由于饭点大都在外面逛,所以没太有外卖的需求。
我算一个不怎么宅的人了,而且做菜的水平也还凑活,所以外卖这种生活方式让我有种罪恶感。
虽然我没有直接体验过点外卖但也算享受到了外卖的福利了——住处的小伙伴点了烧烤外卖,分享给我吃了,味道也挺好。这确实是给快(Lan)节(Duo)奏的生活的人们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嗯……
这些就算是我这土鳖体验新鲜事物的过程吧。用两天追赶落后的一年多,也算成绩斐然吧。不知道未来几年中国还会有什么新东西可以把玩。这种日新月异的节奏还是让人充满期待。
来个小学日记式结尾,希望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