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扫墓习俗考

 

缘由

 这个标题其实已经在我的TODO list里面放了一年了,大概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我终于赶上了清明节了扫墓的机会。这是挺难得的。这个感觉有点像雨后看到彩虹,遇上了不常见的东西才让人眼前一亮。

 倒不是祭拜先祖对我有什么吸引力,而是有一个机会去看一眼我老家的各种变化,顺便能够在户外享受一下湿润的空气和燥热的阳光。乡下的东西,有些再不去看看可能就没了,还有些东西不去看看就不知道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鉴于我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扫墓风俗都不太了解,于是本文写作过程中姑且就当做这里提到的内容和其他地区的都不一样了。

 题外话:「扫墓」在我们那里通常叫做「拜山」。

雨纷纷

 当我去到其他地方,和当地的小伙伴聊天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一年扫两次墓是我们那里的相对小众的习俗,其中一次在清明,一次在重阳。虽然普遍大家清明都扫墓,但其他地方的重阳多是「敬老节」,即用来关爱老人的。

 原先小的时候清明节是没有假期的,那时候清明扫墓活动要么就是周末,要么就是请假,再要么就是让人代理。直到某一年(大约是初中的时候),黄金周被拆散了,同时也多了清明、重阳和中秋的假期,于是清明的扫墓仪式得以规律进行。

 但是没有经过多长时间我就跑到外地上大学了,于是我成年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在清明扫过墓,要么不是假期,要么就在外地。在去年这次扫墓确实让我重新拾起了「童年」的不少记忆。

 清明自然是雨季,至少长江以南地区都是。但是我的童年记忆中,清明时节去扫墓很少下雨,反而是气温到穿短袖在室外也容易大汗淋漓。去年这次扫墓算是在一场暴雨之后的暴晒阶段,土地还有些湿润,泥土路上有些积水坑。这勉强凑够个「雨纷纷」吧。

欲断魂

 在相对湿热的环境中,草木的生长极其旺盛。我还在Michigan纠结多肉怎么长这么慢的时候,网上那个「坟头草都一米高」的梗能在我老家轻松实现。所以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对扫墓只有一个大的观感,那就是去 除草

 除草看着是体力活,但这绝对是扫墓习俗的一部分。因为坟头被野草盖住「不成体统」。我们不但要把盖住坟的草尽数铲除,而且方圆三米的野草也是一点也不能留的。如果相对干燥,那么还有可能把野草堆到一起,一把火烧光。不过放心,这个不会形成火灾,因为当地火警指数通常都极低,可燃物很少。

 除草挺累的。镰刀在手,对准野草的根部来上精准的补刀,它就会应声倒下。只要手里再多一把锤子🔨我就会有一种加入无产阶级的感觉了。有时候还会用铲子,用脚蹬并不费劲,至少不用像镰刀一样弯腰,但是难点在于把锹对准野草的根部的土层,因为拿铲子的使命就是要让野草除根。

 除草可能也有一点攀比心态。由于历史遗留,坟头都是成片排开的,村子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家族会处理不同的坟。这时候除草不但要除得干净,还得 赶早 。因为各家自扫门前雪,别人不可能帮你除草。如果去晚了发现这个小山坡上只剩自家祖坟的野草鹤立鸡群,可能也不是很舒服的感觉吧。

 除草过程大概需要15-30分钟不等,应该属于比较费事的工种了。这个需要所有人齐心协力。

坟墓的类型

img

 (有说法是不能对着墓地拍照,可能会引起各种不好的事情。我表示,这只是人们一厢情愿罢了。我可以赋予一个新的含义:「拍拍照可以让我们记住墓碑的模样,有利于聚集祖先的灵气」,然后就可以光明正大地拍了。)

 上面这图中里镜头最近的、前面一块碑后面一个圆包的才是葬有东西的,通常是装骨头的瓮或者就是骨灰缸,没见过棺材⚰。另一种一块碑后面连着个曲线优美的水泥墩子的好像叫做「X氏后土之神位」,简称「后土」。如果在网上搜「后土」,出来的都是神仙的灵位之类的东西。而在我们那据说这个东西的有两种作用,一个是「占坑」,定好位置和以后坟头的朝向。另一种是供奉看护坟墓的神灵。如果后土离坟比较近,那可能是看护作用多一些;有些兀自茕茕孑立的那可能是占位置的。

 再回到第一种坟。它们通常俯视图呈葫芦形,小的那一圈围着半球型的坟头。这个坟头的形状一看就很适合踩,所以当我们年纪还小的时候就喜欢往上跳,然后被大人们呵斥。等长大了以后一个是对这种廉价的娱乐失去了兴趣,再者大人们也没这么多讲究了,所以这样的现象发生的就少了。即使更小的弟弟妹妹们往上蹦跶也没人再说些什么。大家聚在一起还是图个开心多一些。

 圆球的前面是墓碑,有的人家愿意用很厚的水泥把墓碑围起来,保住上面的字漆不被风雨侵蚀,有的就比较简单,用耐腐蚀的一块板直接杵着。事实上这两种没有优劣之分。

 墓碑很近的前面是插蜡烛的地方,通常是周围用水泥砌好的两三个坑,里面放一些沙子,这样蜡烛和香火就可以放在上面。

 再往前一些是放供品的小平台。祭祀的食物和用品就放在上面。具体的供品之后再说。供品往下有个小台阶,对应着就是葫芦形状的下半部分了,这是一个宽阔的平台,没啥别的功能,就是站人用的。除草的过程中应当用铲顺便把这块空地上的污渍淤泥杂物也一并清干净,只留下较为干净的水泥地。我小的时候扫墓会清理得比较仔细,但是近些年大家似乎是放低了标准。

img

 上图是我们家族相对较大的一个坟墓,爷爷给我讲过坟的主人是谁,往上多少多少代的。我自然是没记住——或许当时是记住了,但是第二天真的就记不起来了。

扫墓仪式

 这里的仪式从清完野草后开始算。下面说到的这些步骤很可能是同步进行的。我们的扫墓队伍大概有十多个人,每个人有不同的分工。

 首先我们年纪小的会分到一沓坟头纸。除了若干张压到我们扫的坟头上面,其他的要尽量均匀地分配到那片小山坡上的所有坟头上,一般每个1~3张。如果原来上面就有别人放的坟头纸了,那么往上堆就好了,没有的话就还得注意要从周围捡一块石头压好坟头纸,不能让风吹跑。在自家祭拜的坟上加一些纸通常是告诉其他人这个坟的主人还有后人。但没人给我解释过给别人家的坟头垫纸的目的是什么,我的理解就是打点一下祖宗的邻居们,告诉他们后面还有人还惦记着他们当年的 同乡之情 。为什么这个事要交给年纪小的人干呢?纯粹是小孩精力旺盛,喜欢到处跑罢了。大人们才懒得挨个走遍这上千平米的「墓园」。

 第二步是摆供品。供品通常是两只鸡,几碗糯米饭,一碗扣肉,还有若干个茶杯大小的塑料杯子装的米酒。有几双筷子摆着。老祖宗如果与时俱进的话,可能会请求加大素菜的比例吧?每次都是碳水脂肪蛋白质可能也受不了啊。为啥是这些供品呢?背后一定有一套「谐音梗」,比如「鸡」意味着「吉」这样的,在此不多深究。小时候我问我妈,这个供品用完以后怎么办啊?我妈说,晚上就吃掉了啊。然后她再补充一句,「说是给祖宗吃,其实还是人们自己想吃罢了」。我深信不疑。如果我的奶奶在场的话她会说很多的话:「天公地公、土地老人、神仙甲、神仙乙、神仙丙……列祖列宗,吃啰!饮咯!」。奶奶是我们一群人里最虔诚的人,这些仪式感满满的话她都会一字不落念一遍。我小时候是不理解,现在更多是敬佩。去年我们扫的一个墓路途很遥远,还要爬几千米的山路,所以就没有和我们一道。

 第三步是上香。上香之前先要把蜡烛点上,以提供持续的火力。我们会用一对相对比较大的红蜡烛,点燃后左右各一支。接着我们会抓一把香,可能四五十支,将他们一次点燃。自家的坟头需要大约9的倍数的香,具体数值我忘了。剩下的会被再次分配给年龄较小的朋友让他们去分别插到刚才那些周围的坟前,每个一支。这几轮下来其实每个坟前面的香支数是不一定的。

 第四步是烧纸钱,大约有两种大小,一种大概是介于A4和A3纸的大小,黄色的,压褶成盆型,并且每沓之间是垂直放置的,这样看上去是一个有层次的结构。第二种大概是10 cm x 10 cm的大小,中间有1平方厘米大小的银色印记,象征着「银元」。第二种银元会嵌在第一种之间。纸被摞好以后会从底下点着,然后有人时不时拨开纸张的间隙,让火苗能迅速吞噬所有的纸钱。

 第五步是祭拜。现在供品前面再扑一块干净的布或者蛇皮袋。然后所有到场的人都必须至少四体投地,即双膝和双掌,连续叩拜三下,额头着不着地自愿。心情好的可以说几句祝福的话,「顺顺利利」、「保佑平安」之类的。而我通常只在心中默念,也没什么特别的愿望,也就是「论文快中」,「Deadline能赶上」之类的,真是卑微啊。本来我也不是那么虔诚,所以也不能指望祖宗真的显灵。整个祭拜流程也颇费时间,毕竟人还是不少的。

 第六步是放鞭炮。鞭炮通常是盘成一个直径大概40厘米圆盘的鞭炮串。展开以后可能会有三米多长。小时候胆子没这么大,别人怂恿我去点但是我下不去手,因为引线实在是太短了。通常是我的叔叔包办这个活儿。等我长大了觉得有勇气去点的时候已经排不上号了。点燃以后大家就在远处围观。二氧化硫伴随着硝烟开始升腾,后来硝烟会逐渐弥漫到遮挡视线,我们只能从灰蒙蒙中偶尔看到几个闪光点在跳跃。我小时候觉得自己特厉害,可以不捂耳朵也不怕爆竹的声音,一直盯着爆竹烧完。现在回头看真是蠢爆了,现在我听力下降并且长时间轻微耳鸣或许就是爆竹声造成的损伤,而这是不可逆的。大家离爆竹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捂住耳朵。爆竹燃烧殆尽需要大概半分钟到一分钟。爆竹的寓意自然就是用声音驱散晦气了。

 第七步,还是祭拜。是的,鞭炮前后要各拜一次,反正是习俗,就不用问为什么了。问了得到的答复就是「多拜一次更灵!」

 这套流程走完我们就可以收拾东西撤退了。

重复三次

 每次扫墓活动都需要持续一个下午,大概从12点到下午4点,需要这么多时间是因为坟太多了。坟头数量也能用来做Regression的话,我们家族也算是人丁兴旺了。通常我们需要扫三个墓,按理说不止三个,只是确实需要精简程序,只保留三个主要的,有些路途遥远的就每两年一次了。

 去年的行程包括了一个在山里的墓,为了去到那里,我们得先开车走近十个公里乡村公路到一个林场里,在从林场的一个基地出发,沿着大概3米宽的泥土路往山上爬差不多2.5公里,用时40分钟。还好我平时坚持锻炼,不然得累的够呛。我和我堂弟需要负责扛着所有的供品和除草工具。青壮年在这里就是苦力。

 最后到达坟墓的时候感觉还是挺好的。坟头在一个丘陵顶端往下走一小段路的山脊上,墓碑朝的方向非常开阔,面对这一个蛮壮观的山谷,一眼望去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真是会选地方。选这里自然少不了一些「风水师」的指点,总之背后会有一套东西。缺点就是,后人们扫墓的时候总免不了一番苦行,走在山里还不能忘记岔路的选择,否则就会迷路。总之,到现在让我自己走大概率是找不到坟的位置的。

 第二和第三个坟里老家都不算太远,至少是两公里范围内。第二个坟,即上面第二个图中的那个,周围的环境比较稳定,和我小时候的记忆别无二致。但是第三个坟(下图)我记得小时候小时候也是在一片荒郊野岭之中的,但是这时候已经被一个薄木板工厂围起来了。坟的周围到处是晾晒的桉树薄片。

img

四帝堂

 老家村里还有个全村共用的祠堂,叫「四帝堂」,供奉的自然就是四个神仙,比如玉皇大帝、太上老君、文曲星之类的。其实随着「人们觉得有用的」神仙的增加,这个祠堂的神像也会不断增加。具体的样子可以在网上搜「奶奶庙」,跟那种是一个路子的。但是我们老家这个中规中矩,没网上的这么辣眼睛。

 这个庙真的就是我奶奶有兴趣而已了。上面那几个墓扫完我就会被奶奶带去祭拜这个庙里面的所有神仙。套路还是一样的:捐点香火钱、烧香、上香、叩拜。比较人性化的是里面每个神仙前面都有个蒲团一样的垫子,跪着的时候舒服一点。

 如果有职业划分的话,奶奶大概就是我们家族的祭司吧,专门负责给每个人加点保佑光环。

 最后提一句,拜完这个四帝堂还得去一个村头路边一棵老树下面的一个什么神社一样的地方去拜一次。这才算是彻底结束了扫墓的所有仪式。

补充仪式

 忙活了一天之后,晚餐也是在老家吃的。口味可以说是农家乐吧,也会喝点小酒。这应该属于春节之后整个家族的第一次在老家团聚。这个结束了就是真的结束了清明这一天的行程。

感想

 写这一堆坟啊墓啊的东西,会不会有点不吉利?我觉得恰恰相反,如果我们不能好好面对死亡(以及和死亡含义相关的东西),我们又怎能好好的生活?这些传统文化的东西反而更值得记载,因为传统的东西很可能过一些时候就慢慢消失了。

 有一段时间我对扫墓挺没有兴趣的,觉得重复这些东西没有意义。现在的我觉得有了一些意义。除了爬山、踏青、劳作,更多多的也是和大家聚聚吧(一个很老套的意义)。关于祭拜本身人们还是觉得还是「信则灵」,主要是目前我还在信与不信的交界的虚无阶段,但是多磕几个头我也不会有损失,就当「万一有用呢」。也不知道我以后会不会信。

 长辈们为扫墓赋予的意义是「记住列祖列宗」、「别忘了你来自哪里」。这当然也算个「意义」,也挺老套的。最主要是,这个经不起我推敲。比如族谱只需要数字化,基本可以永远传递下去,有需要就打印出来。「记住从哪里来」只需要记住一次,记不住就拿录音机录下来重复放几次——这个事情和扫墓的次数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段话将被长辈们认为是对祖先的大不敬)。「从哪里来」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甚至哲学层次的)命题,我们是要考究自家宗族文化的起源呢还是地理位置的发源地?是在迷失自我认同的时代找到一些归属,还是在民族宗族之林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种事在我往上一辈的长辈们都不太上心,更不能指望我了。当然,如有数字化需要我可以尽一些绵薄之力。

 不管怎样,为了响应这个「记住从哪里来」的意义的号召,我觉得本文用这样的篇幅记载我们老家当地的扫墓习俗,也算是个「拿得出手」的回应吧?


 习俗能不能丢也是个值得讨论的事情。我自己总是不想在仪式上做得太复杂,减法胜过加法。如果这一切可以重新设计,我想用最简单的方式完成扫墓:所有的墓都在放到一个公墓里(现在的墓挺占地方的),每个墓碑都只有简单的一个碑。我为每个祖先的墓献上一朵白色的花,这样就可以了。周围最好只有我一个人,而不是一群人,我会闭上眼,回忆从上次扫墓至此刻发生过的大事小事,回忆一下和他们共处的时光,想想先辈们遇到和我一样的际遇又会有怎样不同的表现。或许这样我真的能想通一些事情呢。但仅仅是鞭炮声的出现就让这一切变得不可能了。纷繁的仪式和节奏让人无暇自顾。

 中国的习俗里讲究排场,讲究热闹,这很有特点,适应当然不难,只不过却没有给不喜欢过于热烈的人留下一些空间罢了。

 如果大家当地有什么特别的风俗也可以一起讨论讨论。

 PS:写完以后我去看了一眼百度百科,发现似乎流程的相似度还是蛮高的。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