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d Air 5 和 Magic Keyboard 的使用体验
2022-06-21
案件回顾
四月底的时候我花了 740 块钱(含税)买了新出的 iPad Air➕以前出的 Magic Keyboard(也叫「妙控键盘」,后文简称「MK」)。这里简要说说我这段时间来的体验。
冷知识
- Magic Keyboard 是我买过的最贵的键盘。要知道我自己最多也就花过一百多买机械键盘。MK 占了 740 块钱里面的 244 块钱。
- 这是我买过的第 4 台 iPad 系列产品。如果算上偶尔蹭着 MS 用的 iPad Pro,那这台就是用过的第 5 台。
- 这是我第一次正经地用 Apple Pencil。不过我没买它,MS 有一支平时不太用的 Apple Pencil,我就薅来暂时自己用了。至此我已经有了 iPad 相关的所有完整生态了。
- 理论上本文的「iPad Air」从概念上可以和 11 寸的 iPad Pro 互换。它俩相似度非常高。
优点
-
这俩的组合几乎实现了一台小型笔记本的全部功能,甚至体验也几乎一致。
可以说,我的 80% 的电脑使用场景都可以在这个组合上面完成。我可以打字、画画、上网(包括看视频)、看 PDF,甚至可以剪视频(但我还没试过)。做这些的同时还可以触屏,需要的时候也可以打字。甚至可以用 Apple Pencil 来完成触控,体验也 OK,但是没有触控板爽。比电脑能做的事情还多的就是可以玩一些手游 —— 对我来说就是 CoC 而已。
就连充电的方式也和笔记本很像 —— MK 左侧有个 Type C 充电口。和笔记本相比就是屏幕小一点,其他的感受都差不多。
-
键盘手感还不错,也带触控板
单独说说触控板。触控板本身不是什么特别的东西,每台笔记本都有,但是配合 iPad OS 的使用体验就很棒。用着触屏的时候不会出现按钮,但是手碰到触控板之后就会出现油一个光标,而且是一个灰色圆球而不是鼠标的指针。这个审美还是在线的。圆球挪到不同的位置还能变成不同的形状,很带劲。如果不是这块触控板我肯定不会为 MK 花钱。
- 需要的时候拿下来就是单独的 iPad Air,无缝切换的平时的平板使用体验。
-
省电,超长续航。
仅供参考,一天用一两个小时的话差不多可能四五天充一次?毕竟待机也是耗电的。即使连续使用,续航肯定是比 Intel CPU 的 MacBook Pro 要长的。
- Touch ID 解锁很好用,亮屏和解锁一步到位。
-
响应速度快,解锁立马可以工作。
这个是一个很大的加分项,要比笔记本 / 桌面端爽很多,毕竟 macOS 或者 Windows 需要的内存和资源要比 iPadOS 大得多,从休眠唤醒的周期比较长。iPad 开机即用的体验真的爽,想要干点啥直接开工,不会打断思路。我现在用 iPad 来构思文章的框架或者快速记录想法的频率还挺高的。
- 处理常规任务时几乎不发热。也没用风扇,安静 100%。
-
多任务(iPadOS)
可以并排显示两个应用。和电脑没法比,但是本来屏幕也没那么大,开两个窗口已经足够多了。从另一个角度看,需要三个及以上窗口的场合也算是大型工作流了,理应切换到电脑或者大屏幕上完成。甚至从另一个角度,很不好意思地说,iPad 让我干活更专注了。在电脑上开的窗口一多,视线游离到其他窗口,然后就容易分心去搞其他的事情而忽略了主要矛盾。在 iPad 上就没有这个问题。
-
听音乐的效果不错。
我对音效没啥研究,我只能说 iPad Air 的音响效果对我来说足够好了。没事用来外放点音乐让干活更轻松愉快。
-
双 USB-C 口充电。
很高兴不是手机的 Lightening 接口。Type C 充电速度也可圈可点,能实现和手机差不多的充电速度。
-
可以 Cmd➕tab 切换应用
有了这个真的和桌面端非常像了。
-
支持 Caps Lock 键映射到其他按键(我是 CMD ⌘)
我最爱的键盘映射也有,太棒了。而且这个是系统本身就支持,不需要安装一些其他的插件或者 App。
缺点
-
Coding 还不是很好用
大概可以连 SSH 到服务器干点事。但是本地写 Code 我觉得不算太理想。也可能是我在这方面折腾工具还不够多。
-
浏览器仍属于移动端
为什么大部分(国内的)网站都要求你下载他们的手机端 App 才能访问?其中一个原因是方便展示广告。在电脑的浏览器上可以用插件轻松屏蔽广告,而在移动端却是有些困难的(虽然也有解决方案)。说这个主要是想说明,我在 Chrome 上面弄的好多插件在 iPad 上是没有的,有时候就有些难受。这也涉及到移动端和桌面端 UI 设计的核心逻辑。在移动端我们不得不为小屏幕牺牲一些「Geeky」的功能。
-
翻盖相对困难
MacBook 或者其他的笔记本一般在触控板的边缘上都有一个凹槽方便我们翻盖,但是这个在 MK 上没有,导致每次翻开这个 iPad 的屏幕都挺费劲。我得从边缘用指甲「抠开」分离屏幕和键盘。
-
Touch ID 按钮有些松松垮垮
不知道是我这台的原因还是所有的 iPad Air 都一样,它的 Touch ID 松松垮垮。手放上去摇动的时候案件也会跟着晃动。熟悉了苹果其他产品的按键以后就会觉得这种拉垮的感觉非常「不苹果」。
-
比想象中重一些
iPad Air 当然不算重,但是把这两个合起来的重量就可观了,有 1084 g。要知道 MacBook Air with M2 chip 才只有 1.24 kg。1 kg 对我来说就处在便携和不便携的分界线上。比如旅游出行的时候带上它我不会觉得重,但是如果日常拿出去我就有些抗拒。
-
没发现 ESC 按键,可能有别的方式实现
总体来看在 iPad 上完成的几乎所有任务都不需要 Esc 键,但是没有又感觉怪怪的。或许有一天用 Vim 的话偶尔能用一下吧(Vim 也映射到其他按键去了)。
-
重心靠后,有时候容易倒。
MK 的设计就是用一大块「磁铁」或者「铁板」吸紧 iPad 的背部,这就导致屏幕区域的重量特别集中,如果往前推 iPad 的屏幕就容易让它向前方倾倒。反之则不是很容易。
有待尝试:
-
剪视频
影视飓风(见 YouTube 或 B 站 )对这块的讲解也还算深入,用 Luma Fusion 可以实现多轨视频剪辑,即使 H.265 应该也能硬件解码流畅回放。对我这种新手来说应该是妥妥够用的。就差实际操作一下了。而且,USB-C 口是可以连接外部硬盘的,甚至不需要 Copy 素材到 iPad 上就能剪辑视频了。
不能代替 Mac 的部分
这里就仅限我的工作流程而言。毕竟不同行业的专业软件非常多,其中的大部分 iPadOS 都不支持,于是也就没有一一列举的必要。咱也没听说有人能用 iPad 设计芯片吧?下面这些是我只能在电脑上完成的。
-
3D 模型机械设计
非标数模设计背后有很多的算法,操作界面也复杂。目前我还没在 iPadOS 上看到有靠谱的产品。我觉得有朝一日是会有的。
-
3D 打印 Slicer
也算半个专业软件吧,目前只能在电脑上完成。反正导出来的东西也得用 U 盘这类古老的介质传给 3D 打印机。
-
电路设计
从原理图设计到 PCB 设计等等。短期内看不到 iPad 能实现这个的可能性。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三个:一是有这个需求的人不多;二是这种软件非常复杂,开发难度极高;三是对电路设计精通的人,对移动端程序的开发不见得精通。这三点可以放到几乎所有的专业软件移动端适配上。
-
照片管理
拿 iPad 处理照片当然是没问题的了。甚至不输在电脑上弄出来的效果。最大的瓶颈还是 iPad 的 容量 。照片一多存储空间就吃紧了。比较理想的情况是照片都放在 NAS 或者云端,按需缓存到本地,用完释放存储空间。美滋滋。
-
Coding
我从 阮一峰那里 了解到一篇博客《How to code, build, and deploy from an iPad using GitLab and Gitpod》,讲的是怎么用 iPad 做开发的。而且 GitHub 也有在浏览器打开 VS Code 的功能。在 iPad 上写代码理论上当然是没问题的。对我来说主要还是 iPad 屏幕不够大,我常用的工具也不太支持,所以我应该不会真的在 iPad 上写代码。
惯例尾声
希望 iPad Air 和 Magic Keyboard 的组合可以真的转化为我的生产力(潜能是肯定够的),不要像以前一样继续沦为 CoC(部落冲突)专用本或者 YouTube 播放器。
注:我之前写了太多长文了,写篇短的放松一下。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