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园见习与沉思录·其一
2021-06-28
背景
去年我搬了一次家,搬到了学校管理的 Family House。住在这里的每一户都有资格在小区附近的一个小菜园里分到一块地。我们也就是从这开始了种菜之路。
地也不大,就三米乘两米的一个矩形。从五月初到六月底,我(们)在这块地辛勤劳作。两个月下来,菜地从荒地到初步成型,再到现在的草长莺飞满眼青翠。收获可能也在不远的未来,这个过程还是挺让人感慨的。
我们种了品种繁多的作物:胡萝卜、莙荙菜、墨西哥辣椒、西红柿、黄瓜、苦瓜、秋葵、葱、蒜、韭菜、玉米、南瓜、巧克力薄荷、卷心菜、月季、马蹄莲、倒挂金钟等等。还有一些种下去没活过来的桔子树苗、青江菜等。
图集
刚起步的时候:
只种了月季。
近况:
是不是变化有点大?再插播几张过程中拍的。
5 月中旬,地里只有稀稀疏疏的苗:
6 月初,所有东西都变大了一些:
最近,我们种的月季盛开了:
思考与收获
以下不分先后。
田园将芜胡不归
经过我最近几年的很多观察,发现无数纷繁复杂的人生大都会回归三种人类的基本技能:种菜、做饭、带娃。初为人父人母的朋友们晒自己的娃出生和成长;没做过饭的朋友在尝试做了几顿饭后,也会晒一下自己的手艺;而作为从小就享受到工业化种植成果,去菜市就能买回新鲜蔬菜的我们这代人来说,亲自种植果蔬并且收获果实是一件十足新鲜而有趣的事情。
曾几何时,种菜是我十分「鄙夷」的一种活动:人类科技明明进步到了这种程度,一个人就能靠机械化管几百亩地;蔬菜水果大都已经实现了大规模种植和反季节供应,甚至可以无土栽培;食物早已从短缺变成了过剩(就主要经济体而言);几块钱就能买到新鲜好吃的,我们为什么还要费那个劲自己亲自去种东西吃?把时间用在所谓「造福全人类」的事情上不好吗?
但是经过初期的尝试之后,不得不说:「真香。」我的认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我自己也变成了种菜的忠实簇拥。
人类的科技虽然空前发达,也包括农业科技,但是还是那句老话:科技能帮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但是有的时候我们还是不得不面对自己的内心。而科技有时候正是我们审视内心世界的一个屏障 —— 想想我们在用科技(基建、手机、推荐算法、游戏、各种互联网平台等等)塑造的世界中花费了多少时间精力而无暇顾及反思自己?从这个角度看,种菜是一种挺不错的面对自己内心的方式。我们虽然种的是菜,但是耕作和成长的还有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从最基本的角度看,种菜包含大量的体力劳动,甚至有些重复。和体育运动一样,身体上的劳累和行为上的重复会让我们身子进入一个和工作、学习的过程不一样的状态。因为眼前的东西比较简单,我们的注意力不容易被分散。这就打开了一个我们可以和自己对话的空间。
升华一点来说,一方面,种菜存在一份期许,或者说盼头,这是我们内心一个质朴的存在。这跟养宠物或者生娃是一样的。就是你会知道只要投入精力、用对方法,到最后都能有所回报。不像工作、考试、面试、科研或者人际交往方面,你不知道付出精力以后得到的结果是什么样的。另一方面,这个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比如叶片突然黄了,长虫了,旱了,涝了,果裂了,花掉了……都有可能。叫天不应叫地不灵,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回到自己的内心,调整好自己状态,调整好自己的期望,想想如何在这样的情景下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并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案。
不记得有多少次我自己在田间「劳作」的时候,经常会出神看着那些植物的每一簇枝条和每一片叶子,把每一种植物都看一遍,想想它们比上一次来看的时候又大了多少;看看哪一朵花又开了,哪个地方结了新的果子等等。那个时候我的思绪就很平静,不被外界的琐事所干扰,和我之前写的《三叶草围观录》有相似的感觉。这就是我独有的「冥想时刻」。这时有很多想法不自觉地从脑子里冒出来,但是它们又不具有完整的形态,无法抓住,仿佛掠过山尖的纤云。就这样在菜园里呆个十几分钟,我在精神上就会进入一个很舒适的状态。后面再去做别的事情也会充满干劲。
种菜不一定适合所有人,但如果没试过的话,不妨试试。
指数级增长的规律
经我观察,植物生长速度是指数级的。这个主要针对叶子而言。以番茄为例,从种子发芽破土至长到10厘米左右高,和从10厘米左右长到差不多一米高,这两者所花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看温度、湿度决定)。这就要求我们在育苗初期的时候要特别有耐心,能够守得住寂寞,不要嫌长得慢而到处挪动植物或者多加肥料。揠苗助长可能得不偿失。虽然我平时就挺有耐心,但是种菜之后我的耐心更多了,遇啥事都不会太慌。
投资界有句老话:「人们总对短期增长期望过高,而低估了长期增长的可能。」种菜就在培养这种长远的目光。
指数级规律只会持续到开花的时候,之后叶子和果实都会进入线性增长阶段了,增长率大概和水、肥的多少成正比。
由于这种指数级增长的规律,我们决定以后再也不从种子开始育苗了。还是去苗圃直接买苗比较好,能省一个多月的时间。
不要与天作对,顺应自然
这是个常识,但是亲身体会过才知道确实有些时候是无能为力的。6 月中下旬的时候我们这里连着下了三四天暴雨,每天都把菜园淹得透透的。很多别家菜地里的菜因为根部无法呼吸而全部倒伏了(根部无氧呼吸会释放酒精等副产物,导致植物中毒),看着挺可惜的。
涝灾过后如果及时疏松土壤还是有可能救回来的,但是对菜地一直不管不顾那就只能自求多福了。
老天爷是晴是雨,高温还是低温,风力大小等等都不由我们说了算。一方面会有作为人类和自然相比时的无力感,另一方面,人类也确实在农业方面经验颇丰,可以看天来决定下一步行动。比如暴晒的日子就得早晚各浇一次水。我们只能顺势而为。
提前计划
我们刚认领完土地的时候是比较迷茫的,明明什么都可以种,但是又不知道能种什么。所以我们经常去附近的苗圃或者超市逛,看到合适的就买一点,然后回来种。我们从田的一侧往另一侧逐步种开。由于上面说的指数级增长的规律,导致有一段时间菜地里一块区域特别茂盛,而一片全是幼苗,远了看空空如也,很不和谐。有点像剃头的时候不小心把一块剃多了。而对于同一种作物,有的已经开花结果,有的还在快速生长期,有的甚至还在幼苗阶段。这就是规划不到位导致的。
除了对整块田的规划,要种什么也要规划好,在同一个地方最好种生活习性相近的植物。喜低温的不要和喜高温的种一起,不然总有一种长不好。
还有比如说爬藤的作物,比如黄瓜、苦瓜等,最好就种在同一个地方,这样它们可以共享一个爬架,避免多线作战。
不过这些都是田间经验,新手大概也要经历一次才知道。
大规模农业才是根本
自己种菜了才感叹当农民并不容易。在田间管理初期是有大量体力劳动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还好我们的地只有 6 平米,再多点真的要累到伤。但从人类整体来看,我们还是得靠农药、化肥、机械化、规模化种植。这样才能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值,养活更多的人口。只是在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之后,种菜反而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毕竟在城里找块土地并不容易。我觉得作为爱好,或者为了种出有机、好吃的蔬果,自己努力开发菜园也是值得的。但是想实现全年丰收、反季节、品质优良,若不是全职种菜或者耕地面积很大,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还是要认清现实。
不过我一直都想实现一个自动化的农业系统:在一个温室里面,只要输入养份和电力,就能实现培育摘果的自动化。这样农业就可以实现公有化了,而且也有可能能躲过各种极端天气乃至核冬天。扯远了,这大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持续学习
持续地学习才是成功种好菜的关键。网上教种菜的视频多如牛毛,每个品种的蔬菜都有很多教程。看完中文不够的还可以去看英文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把这些信息消化吸收,化为己用。
除了看网上的信息,看看周围菜地的样子,通过模仿来学习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我们一开始(五月初)其实对种地一无所知。看到隔壁菜地开始起垄,我想起好像在老家是见过这样的方式,于是我们也跟着挖沟起垄(后来在上面说的连续下雨季节救了我们的西红柿一命)。看到隔壁给小苗做支架,我们一开始觉得多此一举,后来苗被风吹歪了,我们也就乖乖地给我们的苗也加上了支架。后来我们看到有一块地上面先搭了架子,再用绳子把作物往上提,惊为天人。后来我们也学着搭了架子,开始用麻绳提起植物…… 我们也靠网上的视频学会了怎么堆肥(还没用过),怎么给农作物剪枝,怎么配土,怎么给土地表明加覆盖物,怎么让植物多结果或者结大的果等等。
这里面有大量的知识技巧,我觉得靠自己摸索是很困难的,多去学习才会让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临阵不慌。两个月过去,现在我们也是半个老农了。
社区花园 —— 为社区服务
这个花(菜)园是社区化的。如上所述,申请的话就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我们有一个委员会专门管理这其中的大大小小的事务,比如分配区域、买新的工具、除草、解决纠纷、分享成果等等。说是委员会,其实也是我们「农户」自己组建的,有点像国内的小区的业主委员会吧。我们还建立了一个 Slack 群给日常交流。
我们也有很多好朋友、街坊邻居一起耕地。平时的时候我们会互相帮各自的地浇水、除草。需要安装支架木棍等等我们也会互相帮忙。收获了也会互相分享。我们在菜地这里似乎真的实现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和朋友们互相帮助、共患难等等,这种为社区的服务会让我体会到一些新的人生意义。我回忆起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历程,我发现自己做过的「志愿」工作屈指可数。为班集体、为年级、为校园等付出的劳动仿佛也都是因为上级的「安排」。就好比大冬天的哈尔滨,没有人叫我们去铲雪的话是没人会主动拿个铲子吭哧吭哧去挖雪的。但是在菜园这里,我给走道除过草、维修过工具棚子、买过水管的配件、在 Slack 里面发通知(我由此获得了称号「King of Garden」)…… 虽然有点辛苦(那段时间比较闲),但我倒是体会到了帮助整个社区的时候的一种发自内心的快乐。
菜园里各块地的主人也来自世界各地,整个菜园里经常能听到七八种不同的语言。仿佛我的公益行为还能和好多的国家挂上钩呢。
中国人的种菜天赋?
网上经常有调侃,说中国人不管到了哪里,只要条件允许就会开始种菜。这可能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 很多人小时候都在农村长大,中国差不多只用了一代人的速度就完成了到城市的迁移。对于那些刻在童年或者青年时候的技能,也就会在合适的时候「故态复萌」。
但是真相是什么样的呢?在我们这里我遇到过对种菜很有热情的中国人,也见过对种菜厌恶的(嫌麻烦)。事实上也有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他们也一样,一部分人对种菜特别有热情也特别有经验;另一部分反之。可能按留学生这个群体看会有选择偏差,但是我觉得「中国人的种菜天赋」并不存在,这并不是中国人独特擅长的事情。不信你在国内(或者国外)随机抽样中国人问问他们对种菜的态度和技能点,我觉得不会有统计上的显著规律。非要说中国人在种菜上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那就是中国人的田间管理比来自其他的地方的人更加勤快,从剪枝、浇水到除草、翻地等等,不一而足。
我倒是可以多一些限定,得到一个符合我观察的说法:「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人比来自发达国家的人对种菜更有天赋和热情。」美国人普遍对种菜并没有那么热衷,他们更喜欢种花和修剪草坪。
以上仅来自我自己的有限观察。
素质放大镜
菜地里也有闹心的时候。有些地分配出去了但是从来没有人来耕作。变成公有的时候(存在沟通问题,官方通告模棱两可),就有其他园丁在上面耕作了,结果原主人又突然回来了,也不通知一声就把地里种的东西全部挖掉种上了自己的东西。这种行为简直被所有人唾弃,但是他们却一副不在意的样子,也不和别人沟通。虽然不想把这个事情上纲上线,但是真实情况就是,来自某些国家的某些人确实公民素养不高。
还好菜地里的都是「小生意」,这些果蔬卖了也不值太多钱。大家虽然气愤,但也不至于当面撕破脸。
人与自然
我觉得在菜园管理上有一条挺不错的规矩:不能用农药(杀虫剂、除草剂等)、不能用化肥(可以用有机肥)。简单来说就是要「有机」。有时候为了实现有机,种菜的难度是会加大的,比如看到一堆蚜虫趴在叶子上也不能拿农药喷死就很难受又很捉急。不然有机农产品为啥能卖这么贵呢。
有时候我们也不太敢生吃自己种的菜,因为平时就经常看到菜叶上面有蛞蝓(鼻涕虫)、小青虫、苍蝇、小甲虫在上面爬过,残留泥土也不少,总是感觉心里毛毛的。万一有什么寄生虫或者细菌,生吃了岂不是要悲剧?不过一些人倒是经常在群里发一些生的青菜的料理。希望他们身体无恙。我们自己吃的时候还是得反复清洗并且充分煮熟。
话说回来,有机作物确实对自然环境比较友好。每天清晨如果去菜地里逛的话就会发现有十几只鸟,有时候是几十只,在地里「巡逻」找虫子吃。真是「早起的虫儿被鸟吃」。鸟吃完以后又会在地里排泄…… 成为天然的肥料。之前菜园围栏的一个地方还被野兔子刨出了一个地道。每天早上兔子就跑到地里大快朵颐。这种人和自然和谐共存的图景看着倒是心旷神怡。
收尾
到这里已经有点长了,我决定收尾当作第一篇,后面再写写种菜本身的一些技能和心得吧。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