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关系矩阵的阶段性增维

 

img

人的分化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个体都是社会这个整体的一部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和人体的系统异曲同工。人体有很多系统,然后往下细分出器官,再到组织,最后到细胞,大家各司其职,共同维护整个身体的运转和工作。

 人刚出生的时候在社会层面上就属于干细胞类似的东西,然后我们经过小学中学大学等阶段的层层分化,最后加入工作,继续爬Social ladder。这就像干细胞最后分化成了某个组织的某个细胞,然后按照分工把自己的事情干好。

 现在假设我们成为了一个红细胞,负责给其他细胞输送氧气,那我们一路上可以遇到很多的「新朋友」,他们可能是心肌细胞、胃壁细胞、神经细胞、视网膜细胞……每个细胞有各自的属性、功能、特点。因此在他们交互的时候就会有很多信息的交换。红细胞或许就有一个虚拟的「矩阵」,存放各个细胞的各个特征。

 人在社会中的存在也是类似的。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分化的过程。

阶段性扩展列

 00后在QQ上把「加好友」称之为「扩列」,这个显然有问题,因为好友增加以后显然加的是行而不是列。但是我这说的「扩列」就是真的扩列了。

 小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爱说话(现在稍微好点),特别是周围都是陌生人的时候,因为确实觉得没啥可说的。大家都是类似的背景,类似的经历,同一个学校,家乡……不过有些东西是少不了的,最基本的「你叫啥」还是得问问的。还是不过鉴于我是慢热型选手,熟了以后和朋友们也是无话不谈,所以不爱说话仅限于初始阶段,也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阶段。小学结束以后我确实收获了很多朋友,但是其中大部分也都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变回陌生。

 到了初中阶段,周围的人的多样性开始增加了。我们结交新朋友的时候相对地多了几个新的列:「你哪个小学毕业的」、「你家住哪个区」、「你是几班的(小学的时候我对别班了解甚少……这个问题不常出现)」。了解到这些以后话题才会延续到其他的地方去。其实这个阶段我们身上也多了一些些「年龄」的积淀,我们开始可以通过观察对一个人有直接的了解了。比如「你也听XXX的歌吗?」、「你这衣服不错啊,什么牌子的」、「一起踢球吗」。【题外话:似乎我在初中才感悟到,不是每个人都值得作为朋友,初中三年下来没有聊过几句话的人也还是有的。与之相对的是,现在保持最长时间最深度联系的朋友大都是初中同学。】

中二

 上了高中周围的人又经过了一轮洗牌,以及我们终于可以问问「你是哪个初中」了。「家住哪个区」也随之扩散到了「哪个市/县了」。当时班上的方言可能有四五种,大家虽然都说普通话,但是还是觉得同方言的「老乡」更亲切。高中阶段大家的差异性开始「锋芒毕露」——大家有了很不一致的爱好,很不一致的生活习惯,很不一样的小圈子,很不一样的课外生活。这个东西是多维的,一方面是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另一方面是看着周围的人,他们各自也都不一样。如果不需要深入交往变成好朋友的话,我们也可以聊聊某个圈子、某个爱好、某个生活习惯,作为尬聊的基础,让话题慢慢升温,反正实在不行也是在扩大知识面了。【题外话:高中让我我清晰认识到,求同存异是多么有必要,大家在一块呆着的时候只需要关注「同」就好了。甚至必要的时候为了一些「同」,需要忍受很多的「异」。在「同」一个活动之后大家保持一定的距离,最好谁也别干涉别人的独立空间。】同班同学以外的新朋友一般都是通过小圈子的扩展,比如通过打羽毛球认识一堆其他学校的朋友,通过游戏认识其他玩游戏的朋友。

 初中高中阶段我妈经常带我去各地旅游。最开始是跟旅游团,在旅游团堕落以后(被大巴带去XX市场购物的经历我可能有不下十次了),我们就开始自己规划路线自助游或者自驾游。高中之后我一般就是小伙伴旅行团的组织者了。高中毕业后和好几个朋友到处跑,看了很多地方。独自旅行期间仿佛才真正打开了认识世界的大门。因为很多旅行期间的外联和沟通都得独立自主去完成了。以前连问个路都是我妈直接解决,自己玩就得自己亲自出马了。然后学会和不同背景的人攀谈,包车的司机、门卫、博物馆里的讲解员、河边钓鱼的大叔……和不同的人聊不同的东西。这个时候谈不上「好友矩阵」的扩列,更多是从其他人身上获取信息的方式的探索,可以为尬聊提供素材和思路。【题外话:似乎我的这些技能这几年有所退化,因为最近外出旅游的方式有所变化。】

 和小学初高中课堂/班级不同的是,这些课外的经历才真正塑造了我(们)的特质。比如各种运动、各种去过的地方、参加过的活动等等。这些或多或少成为我身上的标签(用统计/机器学习的观点看就是我的Features,有一拨相似的人可以给我推荐商品……)。比如那些我去过路过过的地方就变成了未来别人介绍完自己家乡以后我可以说「我去过你们那儿」的谈资。

 大学阶段是一个跨越式的扩列。因为首先我们问「你的家乡在哪里」的时候的期待就不一样了,回答可能是全中国所有的省或者市之一,大部分可能都是只在《天气预报》里听说过的。然后区域性的偏见开始甚嚣尘上。比如我观察到,一个同学A听说一个同学B是河北的话,下一个问题就是「你是衡水中学的吗?」、「听说你们那里空气污染很严重?」,四川/重庆/湖南的同学C则会被问到「你是不是很能吃辣?」我也听到过更加奇葩的,不过网上更多,大家应该也都熟悉了。更多的还是友好的交谈,大家互相了解各自家乡有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聊聊各自的高考是什么样的感受,后来可以聊游戏,聊历史政治,一起玩桌游,一起出去聚餐。说走就走的聚餐似乎还是大学才开始有的。

 同班同学认识完以后交际圈会扩展到学校里的其他同学,这时候年级、学院、专业、宿舍楼和上课的楼等就变成了新的列。在学校内部,这种列是共同的,我们被问的同时,也会去按照同样的列表去问别人,每问一个信息,矩阵里就的空格子就被填上一个新的值。

 从校园出去城里转、去其他地方玩,我们的母校又会变成我们标签之一,别人会问「你在哪个学校读书?」、「学什么专业?」。

 随着年龄增加,我们身上的标签越来越多,我们需要维护的矩阵也越来越庞大。这或许也算成长的代价之一?

 标签的数目似乎随着跑到国外读书而大幅增加。一个重要的是,很多栏增加了对应的英文。国家、山河湖海的名字、专业、研究的东西都得变成英文了。

 和老美打交道的时候,学校、专业、Undergraduate/Graduate、Originally来自哪里等等都是他们会感兴趣的东西。

 和周围的中国小伙伴们打交道则是大学关系矩阵的列的轻微增强版,专业、国内的学校、家乡也是少不了的,然后会说到系在哪栋楼、家住哪个小区。回答完以上问题后可能就会接上:「我认识你们专业的XX,你认识ta吗?」那些专业更近的朋友会更加直接,「你是做什么方向的?」就变成下一个话题了。

 在美国旅游的时候去其他州旅游碰到老美。他们会问你们从哪来,通常我们回复「Michigan」,这个通常他们觉得不够,过一会儿他们还会问「Where do you origionally come from?」(开始有点理解ABC的处境了)。后来我就直接全给报上了,「I’m from China, and study in Michigan State.」对中国稍微有点了解的还会问「Which part of China?」在当地逛的时候,聊聊当地的天气,美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美国碰到其他国家的朋友也会挺有意思,尤其是大家的母语都不是英语而却要用英语进行沟通的时候。在老美面前犯点语法毛病会觉得微微尴尬,但是在其他「非老美的老外」面前似乎大家都能互相理解。他们的国家当然是列的一部分,还有就是他们国家的位置,还有他们国家的风土人情,都是可以填矩阵的值。比如打Uber的时候碰到过格鲁吉亚和埃塞尔比亚的,他们解释了好一会我才知道他们在世界地图上的位置。【题外话:有一次和小伙伴们讨论「打Uber给不给小费」,大部分人说司机不打扰我就给。而我好像是反过来,如果司机除了打招呼之外一句话都不说,不跟我聊天的话我就不给。因为我感觉在车上玩手机略有不爽,不玩手机又不说话则车里又有一丝尴尬的气氛。】

公司

 在公司实习的时候也会遇上很多新朋友,然后矩阵又增加了「你是哪个大组」、「你是哪个小组」、「你是什么Title」、「Project是啥」、「用啥语言」、「Stack(技术栈)啥样」等等列。和其他公司的新朋友交谈的时候,公司、公司的地理位置、做的工作等等则是新的栏目。

杂项

 有时候列表里有些杂七杂八的项,是从观察不同的人得出的,或者是话题深入以后获取到的信息,或者是许许多多互动后的总结,多半是一些布尔变量。

未来

 矩阵的列其实是动态变化的,甚至有点像一个滑动的窗口,很多一开始的列也逐渐淡出视线。就学历而言,每过一个阶段,最近的一两个才是新的圈子认识的人关心的,比如周围新认识的人不会有人关心我是哪个小学初中高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学历也并不重要,顶多就是「哪个公司做着什么工作」,「娃几岁了」,「你们在哪里买的房之类的了」(此处有叹气声)。

 其实我也并不知道未来还会有什么样的列。不过那也不重要,这个矩阵是虚拟的,毕竟我们聊天的时候并不会真的去关注哪个列还没有值而去问一下,而且话题深入以后,大部分东西都会被挖出来的。

关系矩阵的作用

 我爸跟我说过句话:「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关系矩阵的作用就是让我们减小未来的社交压力,在不同场合,跟不同的人说不一样的话,从不羁变圆滑,从特立独行到「融入社会」。记住某个人的特征可以下次见面的时候还能有话题可以聊,这样好友关系才能继续扩展和深入。

 除此以外好像也没有别的什么特别之处了吧,毕竟这个东西是潜意识中的,不需要刻意强调。

关系网络的扩张

 和关系矩阵并行的有个是关系网络,它可以是好友矩阵的一个子矩阵,比如计算机的图网络之中就可以用矩阵表示两两的连接关系。A和B、C分别认识,那么可能不久后B、C就可以互相认识。C认识的D也可以由此认识A和B,然后关系网络就慢慢扩大。矩阵由对角阵慢慢变成一个各处都有值得矩阵。

 关系网络也可以抽象出来,表征人和人之间有没有连接,连接强度有多大等等,独立于每个人的特征而存在。

 不过这个不是本文的话题,就不多说了。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