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羽毛球和我
2019-05-26
关于羽毛球
羽毛球是我最喜欢也是最擅长的运动。第一次玩(学)羽毛球可以追溯到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了。当然每个人会有自己喜欢的运动, 就我个人而言 ,羽毛球这项运动能够满足我对一项运动的大部分幻想:
- 单位时间内要足够的运动量。事实上羽毛球是最累的几项运动之一,打完第二天全身酸痛是常有的事。我尝试过很多运动(非常投入那种),如果你觉得羽毛球是一种休闲娱乐,那你别说入门了,可以说门都没碰着。
- 场地不大不小。足够跑动,又不至于太大(网球场对我来说太大了)。
- 队友不多。两个人是我能接受的组队极限,再多人对我来说是一种不易协调的环境,会让我有很多顾虑。我也打过篮球和踢过足球,只能说它们「有趣」,但不是我的菜。在羽毛球中其实我更喜欢单打,这样我可以掌控全局,输赢都是靠自己实力。
- 装备简单。要求不高的话,拍子加球,再加个网就可以打起来,甚至比乒乓球还少了个桌子(虽说严格来说还是要有球馆的)。
- 规则简单:球不能落地,落地不在自己场内即可得分。这就够了,简单粗暴。我们几乎不会听到羽毛球队员会犯规或者被罚下(虽然是可能的),也没有罚球、任意球,甚至不太带有裁判的主观判断。
- 参与度高。这点对我是很重要的。我觉得热爱一项运动的重点是要参与它而不是看别人参与它。比如很多看足球、NBA的朋友虽然对各大俱乐部和球员如数家珍,但是自己却不踢、打球。所以这个可以算「喜欢欣赏一项运动」(也是很不错的爱好),而不是「喜欢一项运动」。但是在我眼中,如果我不能参与到这项运动中那我是不会主动去关注和它的一切的。「参与度高」是指,你既可以欣赏也可以很容易参与其中。
- 节奏快。以游戏类比,我上一个玩的竞技游戏可能还是CS。羽毛球对我来说就是CS一样,买枪突突突就完事了,短暂的一局结束后重生接着打。而足球篮球就像DoTA、LoL之类(都没玩过)的竞技游戏,几十分钟一局,里面虽然也有紧张激动的时刻,但是大部分时间是在布局和控制「节奏」。我是没那个耐心的。比如业余篮球三个人一组轮换打半场这种节奏已经算快的了,但是你还是有时间运球控制局势或者布置战术。而羽毛球两次挥拍的间隔一般不超过三秒,大部分时候更短,外加球速很快,整个打球过程中需要保持很高的专注度。节奏再快的可能只有乒乓球了吧。
- 超级强的技巧性。这个不好横向比较,但是羽毛球的技巧是相当复杂的,这和简单的规则形成鲜明对比。打球的时候每个球有很多的回球方式,但是选择哪一种并不算一个体力问题,而是一个脑力问题,即所谓的「战术」。运动的时候加上智力元素简直太妙了。所以像跑步、骑车、游泳、跳绳这样不怎么需要动脑的运动对我来说只能算是一种辅助运动,我不会发自内心去热爱它们(虽然我也喜欢参与这些运动)。
- 丰富的社交元素。国内的羽毛球氛围很好,能认识一大堆球友。他们有不同的年龄、性格、背景、身材、故事。我们在场下的交流是相当多的。虽说大部分运动都有这个社交特征,但是我觉得打羽毛球的人群多样性更丰富一些。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羽毛球可以说是女生参与度最高的一种球类运动了。
- 很强的观赏性。这个也很主观,至少我觉得比乒乓球和网球要精彩一些。当你真正身处一项运动之中的时候会对比赛里面的很多细节会有深刻的了解,看起来更有乐趣。
羽毛球也有一些缺点:
- 花费高。羽毛球比各种常见运动,如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开销都要高得多。费用包括球本身、拍子、场地费、拍线、鞋子等等。不过鉴于这么多年来收入一直在增加,而羽毛球装备和球的价格都没怎么上涨,所以等效来说是越来越便宜了。
- 容易导致身体的左右不平衡。大部分动作主要是某几个肌群在发力,久而久之就会和其他肌群差距变大。如果是严肃打羽毛球的话,会需要配合大量的场外力量训练,既增强核心,又能保持身材的平衡。但是对于大部分业余球友来说,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
- 不能独自进行。意思是得找个球友。找个妹子带进坑就好了,既可以组队混双,又可以平时打单打……
上面有很多个人口味的对各种运动的对比和评价,其实世上可玩的东西这么多,它们或许并没有优劣之分,但是每个人喜欢的程度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多去探索不同的活动,让生命变得更饱满一些。
二三事
小学的晚上
我大概小学三年级开始接触羽毛球。那时候其实在学篮球,只不过和教练比较熟,然后他也顺便在晚上打羽毛球。他每次就会在他换场休息的间隙教我和另一个小朋友一些动作要领,然后我们就按照他的叮嘱对着几十个烂球反复练习。小学毕业以后篮球技术就还回去了,而羽毛球则被一直坚持了下来。
起步阶段的我就是被各路人马碾压的节奏。一直到大概六年级或者初一的时候,我终于能战胜我妈了。跨过某个坎之后,大概是短板没这么短了,我就确立了我在小伙伴们之中始终保持的Top 5的地位(总共也就十来个人吧哈哈)。
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们搬家到了一个篮球馆旁边,那里每个周末晚上都是羽毛球之夜。一个篮球场被划分成4个羽毛球场。我妈见我喜欢打球就给我弄了一块网。所以每周五晚上我都和几个好朋友占领最里面的一块场地,不亦乐乎地玩一个晚上。
我们规则超简单:双打,7个球,输方在场上时间更久的那个人就被换下去。当时大家也实力相当,这样我们可以保持很高效率的轮换。大家都很开心地记着分,迫不及待地等着自己能到场上去。就像小时候玩的游戏一样,那是一种很纯粹的快乐。美中不足是那个球馆是木地板加清漆的组合,打起来特别滑,当时居然也没有感觉出来,以为球馆就这样,直到打过真正的羽毛球馆才发现差距如此大。
记得当时球馆其他的场地上是一拨附近单位的中青老年人在打。年轻的靠着稳健的步子,充沛的体力,不断去撬开对方的防线;中年的有着肉眼可见的小肚子,虽然体力跟不上,但他们靠着更加稳定的球技也能砍下不少分;老年组其实水平也不差,但是他们的大嗓门和嘴炮是活跃气氛的第一要素,每一个差点就能赢的和差点就要输的球都能听到他们的呼声响彻球馆。虽说男士占了较大的比例,但混双也算是常见的组合,很多女士(应该不算女生)有着细腻的网前技术。一些混双组合可以凭实力打赢很多男双组合。
小学剩余的时间不长,那一拨小伙伴在初、高中之后也都各奔东西了。
那个拍子
我在打羽毛球的初期对拍子很随意,拿起哪个就打。但是有一次,大概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的启蒙教练帮我买了一个拍子之后我就几乎没有换过别的拍子了。那是一个Victor的拍子,应该价格就是150 RMB,型号无从考证,好像有「Thunder」的英文。框是浅蓝色的。这个拍子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了:
- 我用这个拍子打断了至少15-20根线。
- 我用这个拍子打断过至少两个别人的拍(惭愧),不过其中一次是别人撞过来的……
- 上面的手胶我起码换过5条,每条都磨到快见底。
- 我到大学毕业都在用这个拍子。
- 拍框的漆早已基本掉光,露出里面的骨架。
- 这个拍子的拍套我从来没换过。
- 到后来每次去拉线,工作人员都会问我:「你确定你这拍没事吧?断了我可不负责啊」,我自然会回复「没事,尽管弄」。这是我对这拍子的持久的信任。
这个拍子应该还放在家里的角落,我虽然现在有更好的拍子用,但是我从来不会忘记这个跟我磨合了十多年的拍子。以后我要是弄个陈列室的话我一定把它好好供起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羽毛球的很多装备都处于问号模式,尽管到处听说YONEX有多好用,但也从来没有买过(直到最近)。我一直觉得水平不到的情况下,买个还可以的拍子就好了,买更贵的不会让你变强。把基本功练扎实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让我刻画一个我小时候的形象的话,其中一个会是这样:一个瘦得像竹竿一样的身子,穿着一件深蓝色的冲锋衣,宽松的深色运动长裤,然后斜挎着背着一个印有「Victor」字样的拍套,左手拿着一筒羽毛球(胜利粉色那个包装的),右手拿着一个购物袋,里面装有很多烂球,还有一块球网。对了,偶尔我还会骑着一辆女士银色自行车(我妈淘汰给我的),奔向城里的各个球馆。
中学的周五
初中开始住校了,每周周五晚上回家,周日晚上回校上晚自习。
和我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H是我新开发(拉下水)的球友/搭档。我们开始了近乎长达三年的规律周期活动:每周五晚上吃完饭,在我家旁边的那个球馆打羽毛球从7点半打到10点多,然后在我家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然后他再自己回家。
那时候的日程简直简单到不可思议。而现在打个球可能需要提前一两周去规划行程。
中间我们又带了很多朋友进坑(C3、W、J),但是长期以来H都是和我最稳定的搭档(不过我们主要打单打)。
前年寒假和H又打了一次久违的羽毛球,打了大半个下午,当时感觉挺爽,结果第二天差点下不了床,做个什么简单的动作都酸痛到极点。这也算是羽毛球的一种魅力吧。
当时初中的班上还有两位「大神级」羽毛球玩家,C和Z,俗话说就是「学过的」。我们长期以来都是被他们碾压。经常被C吊打,也和Z打过两次,结果不言自明。
高中的巅峰时刻
高中学习压力自然是大了起来。不过日程和初中是一样的。别的很多学校一周就放半天假,我们学校还是和初中那时候一样,周五放学,周日晚上回来上自习。
当时又组团了一大拨羽毛球爱好者(群众基础广泛的好处)。当时有了手机了,我们每周五下午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球馆,定个晚上的场地。放学过后各自回家吃饭,但总会准时在八点相聚在球馆。打的时间并不固定,一般在十点半或者十一点结束,然后大家再一起去买杯奶茶,各回各家。
有了小学和初中的积累,我打球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好。虽说双打各有输赢,但是我在的那一边显然胜率是要更高一些的。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成长的过程,虽然那时候和C单打还是输,但是已经不会输得那么惨了,偶尔还能赢一局。
高中的时候我混迹于四五个羽毛球团伙,就是这一拨人总会固定去打球。偶尔也会团伙互相之间混合打。在这个过程里我能够观察到不同的人打球的风格,也能看到很多人的成长过程。所以也对羽毛球有了更深的理解。
上大学前可能就是我羽毛球水平的巅峰时刻了。有些遗憾是没能参加什么比赛,不过不得不承认练过的还是比我厉害一大截的,胜算不大。
大学之后
或许是大学能做的事情太多,我在大学前两年居然都没碰过球拍,只有寒暑假回家的时候还会找回当年团伙的成员再打几局。
看着水平逐年下降,我决定在大三重拾羽毛球,把我心爱的Victor老将千里迢迢带到哈尔滨。当时就和我的同班同学「毛球哥」C2混。后来加入了电气学院的羽毛球社团,和他们打了很多精彩的比赛。大学场地不多,所以我们主要打双打。当年练了这么多年的单打套路没能发挥出来还是有些可惜。
后来就来到了密歇根的村里。我刚来的时候曾经数次将羽毛球拍加入我的购物车,但又下不定决心购买,最后又默默删掉。直到有一天扫描仪说,我们天天对着电脑,脊椎都要废了,是时候靠运动自我救赎了。2018年年底我才重新又捡起了我珍藏多年的羽毛球技术。不过此时我又肩负起了教练的职责。具体可以参考第一节「羽毛球的缺点」的最后一条。
在美国打羽毛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拿我们村来说,出了校园就几乎找不到任何一个羽毛球场了。而校园里的羽毛球场大约只有10块。每个运动中心一周之内只有三个时间段开放给羽毛球。其他时候都是作为篮球场。而作为羽毛球场这里其实相当不合格,背景杂乱无章而且颜色很浅,有时候球都看不到;地板也是像我小时候的球馆一样,属于木地板加清漆的组合,摩擦力差强人意,总之属于「凑活着打呗」。不过好处是居然认识了很多世界各地的球友。来自印度和泰国的球友们实力不容小觑。
继续革命
在湾区打过一两次羽毛球觉得还可以。湾区可能是全美羽毛球场密度最高的区域了,虽然全部加起来还没我家的城市多……
另外今年上半年和国内得合作伙伴们也打了一段时间羽毛球,那种人多一起打球的欢乐太好了。这段时间里我开始用近乎研究的眼光去审视这项运动,把里面固有的一些东西提炼出来。我对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做的不好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之后可能会再写点文字讨论一下。
我的水平总结来说就是:在业余玩家里面打得还不错。如果没有系统学过羽毛球,只是靠在球馆打球练来的技术的话那基本是打不赢我的;那些几乎不打单打,但是双打又貌似很厉害的,单打也打不过我(确实单、双打是两个很不一样的系统);鉴于羽毛球人群基数大,我可能可以算Top 5%(就是大概看别人打,20个人里面能有一个水平和我相近或者比我高这个感觉吧);但是那5%人也很多,所以没啥可自豪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大概就是这样吧。
以上这些就是这么多年来我对羽毛球的一些感想和回忆。总之羽毛球是一项可以相伴我一生的运动,希望在还能打得动的时间里努力打好,并安利给更多的人。
最后的秘密
打羽毛球可以练臀,大家千万不要错过。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