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的世界
2018-01-02
说到二维码
说到二维码,大家应该完全不陌生,它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二维码在1994年就由日本的公司开发出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但是说起来很奇怪,当我回国以后才意识到这么一个问题: 在美国并没有二维码! 或者说二维码普及度少的可怜。
无二维码的世界
当然我在电脑端登录微信,关注些什么帐号或者在网上买些国内服务付钱的时候会刷一刷二维码,但这些都是国内的服务提供商啊。有个事情我们已经习以为常:在登录网页端的时候先用手机端扫一下屏幕的二维码,然后就不用输密码了。国内也不知道是哪家(可能是腾讯)发起的,然后现在就成了通用执行标准了,QQ/微信/淘宝/京东……统统采用这种登录方式。
而美国并没有这个概念。老美大多知道二维码,但是在平常生活中不会用它,也没有需要用它的地方。
我分析了一下原因,可能有以下这些:
-
各大公司没有统一标准,各自玩各自的,还分别申请了专利。实际上UPS,或者其他快递公司的快递单上是有一些奇奇怪怪的码(叫MaxiCode,中间是个圆圈)来记录信息的,以代替老旧的条形码,但很明显那是UPS独有的一种编码方式,没有其他公司在用它。而苹果自己也有自己一套「酷炫」的编码方式,用在手机和手表匹配上。
-
第二种猜想是二维码在美国有专利保护,大家不愿意用。这条需要查阅资料证实,我就没空去整了。
-
关于移动支付,传统的信用卡商实在是太「强大」,导致这种短平快的小额交易非常困难,刷卡依旧是无法撼动的支付方式。近几年Visa等公司还推出了芯片支付——简直是让这个系统变得更庞大繁杂了,重点是还变慢了。Paypal的发展战略也不太靠谱,所以基本没戏。
-
美国的小额现金交易用的不多。这或许是中美的一个较大的差异。我的信用卡账单里一般都是吃饭、网购、超市。刨去这些款项,剩下的也是保险、订阅内容等固定开支,真没有国内这样频繁的十几二十块钱的交易机会。我迫切希望吃饭能支持扫码付款,但是美国的传统就是「服务员给账单->给服务员卡->服务员给刷卡收据->给小费、签字、走人」。他们或许觉得这样才是周到的服务,但在我看来这样做的效率非常低下。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的二维码就基本为零了。最常用的各种App里,比如Facebook、Twitter,自带了扫二维码的功能,还得翻半天才能找到,因为确实没什么可扫的。反观支付宝微信,扫码都在第一页最显眼的位置。
虽说现在出门基本不用带现金,但是卡还是没法避免的。一些商店虽然支持Apple Pay,但是更多的还是只支持刷卡。一部手机走天下还在遥远的未来。所以说美国这个方面已经「落后」于中国了。
除了支付方面,内容分享也仍落于窠臼。比如你在Amazon或者YouTube看到一个好玩的东西,想分享给朋友,媒介多半是一条没有规律的短链接。而二维码支持中部加入图片,可以很方便地看到内容的相关信息。如果这个还不够说服力,还可以想象海报宣传。如果想让别人看自己活动的主页,在美国的方式都是「Like us on Facebook」,然后给个FB帐号。还要手动输入帐号这会让很多人望而却步,但是通过扫码这一操作这些过程就变得简单、有效了。
码的未来
现在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有许多值得美国公司学习的操作。只是二维码铺设这一块还没有见到端倪。所以现在只好「望洋兴叹」了。:)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