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印象
2017-12-31
首班车
到目前为止,我到过上海三次。第一次是和我妈在华东旅行,第二次是世博会,第三次就是最近这次。我12月30号到,1月3号离开,行程也比较匆忙,不少想好的事情还没做。但最主要的部分都完成了,主线剧情还是通关了的。
虽然大致按时间顺序进行,但不准备写详细的流水帐,就分点列举一下一些感悟吧,姑且当作一个状态合集。
在路上
-
到上海的时候是晚上8点多了。上海的冬天我是第一次体验,尽管这个时候不是最冷的时候,但是着实有点猝不及防。温度是零上9度,但是湿气很大。浦东机场笼罩着一股雾气,里面当然还氤氲着清新的霾味。真能把人的思绪一下子拉回国内。湿冷的空气穿透力很强,刮一阵风就会全身颤抖。
-
入关的时候有自助通关通道,还有指纹+人脸识别系统。但是好像花了不少功夫才识别出我,难道是长胖了吗?拉着行李过自助报关通道的时候还是有点心虚,带了一堆东西回来,被征税可就亏大了。还好前面拿着七八个箱子的大哥助攻了一下,他被抽查了以后我就「幸免」遇难了。
-
出了地铁口,微黄的灯光下叶片已经稀疏的法国梧桐分外萧条,虽然也穿了不少,但身子不住地抖。拖着俩大箱子奔了一段路才稍有缓和。在美国,入夜之后一般我都不会再出到街上走动了,但是国内这熟悉的街道却还是让人有种安全感。
-
对国内的交通有着一种严重的陌生感。甚至一条窄窄的路的人行道红灯我都进退两难,没有车,但不知道该不该迈开腿……
-
我借宿在CXY的公寓里,他室友拿各种自己酿的果酒和其他小伙伴分享,顺便给我接风洗尘。不得不说喝了挺多,但那个晚上我也睡得尤其香,又累又半醉的,一觉睡到7点,这个在我已有的倒时差经历中是最长的了。
-
第二天见到了LY和她BF,还有YCY,LYG,大都是我的高中同学。他们在上海待了好多年,对这里的一切都非常熟悉。大伙的样子都变化不大,让我觉得高中还没过去多久……
-
白天的上海有了「跨年」光环的加持之后迸发出一种特有的活力。整个城市我看到了很大比例的年轻面孔。不乏许多穿着、行为充满个性的人,给潮水般的人群增添不少闪亮点。在美国村里呆久了以后看到这样密集的人群多少有些茫然。学界早已给这种现象取了名字:「Reverse culture shock」。
-
在上海有限次的和其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我发现各行各业的人大都态度很好很友善,不卑不亢。我觉得这点上,上海是我去过的大城市中做的比较好的了。当然网上有各种「上海人排外」的地域黑,我觉得哪里都有各色各样的人,最好的方法还是「Don’t judge」。
-
上海的人群细分下来也很丰富,来自全国各地的。当然也有很多外国人,来到这片东方神秘国度探索不同的文化。上海的老外人数应该是全国第一吧?人群众最多的还是大学生模样理工科装扮,衣着普通,戴着一副普通的眼镜。年轻人还是多学习知识为重,穿着这种东西未来还有很长时间可以发展嘛。
-
田子坊跨年这天真是挤得夸张。已经是人自动往前走模式了,狭小的过道还得承载双向的人流。虽说是老街,但是铺面都新的不行。尽管各家店铺的样式和点子都很新鲜,但是我觉得最赚钱的还是那家卖烤青蛙的……YCY提到他有一次来到田子坊,冬天即将落下的太阳打在两位坐在田子坊巷子里聊天的老人脸上,那个感觉美极了。我闭上眼睛能脑补出这样一个慵懒恬静的场景,但是睁开眼睛后就会化为泡影。
-
逛了中共一大会址(新天地),算是给我们这种即将自动脱团的玩家一股最后的红色力量加成。
-
还去了静安寺、静安嘉里及其周边。虽然我以前没来过,但是静安寺夜景在网上可没少见。闹市中塞下一座寺庙,这也是一种魔幻的操作。有种《千与千寻》场景设定的氛围。
-
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国内经济最发达城市,自然啥地方的吃的都有。我们最后晚餐吃了潮汕牛肉火锅作为冬天的补品了。这几天还吃过苏浙小品,五芳斋,德克士,味千拉面……在国外呆久了,需要国内的各种食品滋润。
-
到晚上的时候其实等效为我通宵了一晚上和小半个白天,回去的路上直接在地铁上睡着不省人事了,还好没坐过站。
-
准备签证的东西忙活了我一天。不能打无准备的仗啊。所以元旦这天我是基本没有什么活动了。当然第二天的签证又被Check了,有机会另写日志吧。
-
2号签证完了之后我一身轻松,但是这天是全民开始正常上班的日子。于是我开启了独自一人在上海乱逛的模式,顺手开着Ingress(游戏)见到哪里有Portal都要打一下。
-
一股神秘的力量把我推向了上交的「钱学森图书馆」,实际上是个博物馆,藏书几乎没有。这是我近几年来看得最认真最仔细的一个博物馆。里面都是各种文件、档案、手稿。钱老的私人物品展出都不太多,更别提高精尖的导弹系统了。但是我此时此刻没有任何束缚或者行程安排,于是我竟然把一大半的文字资料都读了一遍,影像资料也都刷了一遍。钱老舍身建设新中国的志向令人敬佩。
-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我打算坐公车回住处,忘了多少公里了,总之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在等公车包括站点上下乘客的时候我发现坐公车的人都以上了年纪的为主。退休以后可能也比较清闲,可以到处转转。
-
还是公车模式,我找了个后排靠窗的位置,打开了Ingress。上海简直是刷成就的好地方,Protal遍地,而且都未被占领。从上交徐汇校区一路回到浦东,遇上了好几十个Po。
-
这的冬天真是太可怕,呆在屋子里手脚一两分钟就该凉透了。开空调是唯一解决方案,但是用久了皮肤会干。相比之下,我还是喜欢靠南的地方。虽然夏天湿热,但是冬天温暖。一月份穿短袖的体验很好。
-
上海街头不管什么地段,总能闻到烟味,但是却不见有人吸烟。这倒是个很怪的现象。
-
3号早上坐地铁去浦东机场,在二号线延长线路段进入了地上模式。才发现浦东还有一大片没有开发的地方(从机场去市区的时候是晚上,啥也看不着)。其实和平时见到的乡镇郊外别无二致,只有地铁车厢还在提示我这里是上海。
-
快到机场的时候旁边多出来一条轨道——磁悬浮的。这条轨道和地铁线平行了好长一段路。终于在快到机场的时候见到了磁悬浮的真身,从我们旁边呼啸而过,十多秒就不见了踪影。
-
上海还有好多地方还在施工,挖各种地铁站。附近居民可能要忍受数年门前大马路被围起来施工的场景。但是通车以后对大家来说才是能享受到的便利。
-
离陆家嘴南京路外滩等等上海的地标比较远的住宅区其实长的和其他城市的别无二致。换句话说,就是没有明显的上海印记了。区别多半关乎房价。
-
年轻人似乎偏爱租房这种形式,有室友一起其乐融融,能让生活变得丰富,有故事。大概也是对房价的妥协吧。但是找室友这件事确实只能拼人品了。
末班车
上海没呆多久,大致就是以上这些想法。观察也不多,可能有失偏颇。回美国还得从上海坐飞机,到时候还可以周边转转。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