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什么是「幸福」?

 这应该是个人人都被问过,人人都想过的问题。我最后一次听到这个问题应该是在马哲原理课上。该老师「别出心裁」地用了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课时讲了哲学的起源和发展,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老师问了这个问题之后大家的反响还是挺不错的,回答也挺积极。只是我没听到和我一样的观点。

 大部分的人都在描述一幅和谐美满的生活图景: 美满的家庭,称心的工作,安逸的生活,知心的朋友,有一定的物质基础,能孝顺父母,让他们能安享晚年,等等。其实我并不否认这些观点,或许我只是从另一角度,用另外的方式去定义「幸福」。并从中引出我平时做一些选择的依据。    声明一下,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不是普适的,我也不会强加给任何人,只是阐明一下我的幸福观而已。


 我对幸福的大体定义是「创造」。在我的世界观和生活体会里,创造是幸福的主要源泉。也需要保留意见,它并不是全部来源,在后面会说到。

 我想说的创造和创新(Innovation)不是一个东西。我说的创造是一个发生变化的行为,并不要求一定和已经存在的东西在形式上有所改变或区别,但大体上是一个有新事物产生的过程,想想是不是可以叫做「创造」了呢。这个概念是比较宽泛的,英文可能对应的是produce,也可以是create,还可以是happen。因为你可能听过:「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T-Mac创造了麦迪时刻」这样抽象的概念,所以诸多事物都能归入到「创造」的范围内。

 不妨再看看Wikipedia对「创造」的定义:

 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独创出崭新的思想,理论,方法或者具体事物。 通俗的讲就是能够把从前没有的事物给产生出或者制造出来,他们的作用是在创新流程的任何时刻提出新的概念和可能性,并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创造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有意识的对世界进行探索性,颠覆性或革命性的行为。

 这样应该会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了。我个人定义的「创造」可能和这个词条的有一些出入,但偏离并不大。

 本文主要的论点再重复一遍就是:创造是幸福的主要源泉

 既然把「幸福」和「创造」联系起来了,那就有必要说说我对创造的分类,让这个宽泛的词实例化。之后再阐述一些附带问题。

一、 创造的分类

(一)分为「无中生有」和「有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也不难理解,就是不依赖太多的事物去创造了新的事物。注意,现实生活中,不依赖别的事物进行创造是很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创造个东西总得会有材料的需求吧,不然就是反向利用$E=MC^2$把能量转化为质量了。因此「无中生有」的「无」就是相对的。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Thomas Edison发明了灯泡,过程就是找一种材料在通电的条件下能把电能转化成持续的光线,这个设想是前无古人的(不过这一现象不是他最先发现的),另外他也付诸实践,验证了这一设想,初次成功后还屡次试验把灯丝使用寿命提高了若干数量级,中间还有很多技术上的革新,例如用灯泡隔离空气防止氧化。总之这样一个壮举,放在历史长河的尺度上可以名副其实地归为「无中生有」的创造。另外一个容易想到也更具说服力的是生命的创造。从受精卵开始到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这是物种在时间尺度上延续的重要一环,这个等待和积累的过程,即使只是想象一下都是充满幸福感的,更不用说一个真正的新生命的诞生时刻爆表的幸福感了(声明一下这仅是我的想象)。贴个知乎问答图,大部分人类都喜欢这款产品的开发。

zhihu-answer (Source: 知乎)

 另外,许多种艺术类的作品都属于无中生有的创造,绘画、雕塑、音乐、建筑等等,毕竟是把脑海中的想象和认识转变为了客观存在的东西。

 这个也不是绝对的,允许过渡的存在,要知道艺术作品中也有很多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摄影就是其中之一,算是「有中生有」的一种。接下来就说说「有中生有」吧,所谓「有」当然是有所依赖了,通常我把这认为是一种平台或者提供许多可能性的场所。拿电路来说,假设我手头里有个挺不错AD芯片,然后加了点简单的外围电路实现了显示功能,做成了一个电子电压表,明显外部电路和芯片内部电路复杂性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这样就属于「有中生有」的创造了。另外,各种体育运动中激动人心和精彩绝伦的时刻都可以归为有中生有,因为是前人先创造和确立了和该运动相关的动作和规则,后人在这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实力和天赋为观众呈现美妙的时刻。不排除有运动员前无古人地独创了新的动作和技巧,更完美地诠释这一运动 (体操里有很多例子),那大抵可以归为有中生有和无中生有的交界地带。    分类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更好地体会和认识而已。人们也经常感性地把人分为「好人」和「坏人」,但人是很复杂的,实际上大部分人还是处于中间的地带,这里的分类也是一个道理。

 对于上述两者幸福感的量化,我认为在消耗相同的时间和精力条件下,无中生有的创造的幸福感要大于有中生有的幸福感。顺带说一下,「幸福感」和「成就感」直接可以用约等号连接,毕竟创造都是有所成就的,这一点应该没人否认吧。为什么是约等呢,因为我觉得幸福感会伴随着整个创造过程,逐渐积累的,中间过程可能有些失败存在,但是重点是整个过程的体验,不是最后的成品。

(二)分为现实中的创造和虚拟中的创造

 现实中的创造应该好理解,我们能看到感受到的东西大都是现实中的创造,我也不需要举什么例子了,主要说说虚拟中的创造。

 我认为虚拟中的创造又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人类的认识当中的创造(你可能认为这不应该叫「虚拟」,按马克思的分类,这个叫「意识」,对应现实中的创造叫「物质」,不过我觉得不好听,另外「虚拟」可以和另一种兼容,方便归类,先这么地吧),通俗一点或许可以称为「思考」、「YY」;另一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那就是在网络世界或者游戏中的创造。

 对于第一种或许更常见,你可以想象一栋依山傍水的别墅,有花园有落地窗,高档的家具,精美的工艺品陈设,一家人开心地住在里面;你也可以想象你是一个当政者,出台各种利民的措施和政策,建设一座美好的城市;抑或是饥饿时的大餐;抑或是你懂的画面…啊是不是这些美好的实物突然让你感到很幸福?

 But,大家也知道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总是存在巨大的落差。单纯的脑补和想象出来的场景是稍纵即逝的,很多时候还对现实没有什么指导价值,

 虽然通常来说,虚拟的创造和现实中的创造在时间上是有先后的,毕竟现实中的创造总要在脑子里有清晰明确的构想,但是没付出实践之前,虚拟的还是虚拟的。想象中的世界一切皆有可能,而转化为现实的代价往往是很大的。因此,对于这两种创造的量化,我认为现实中的创造的幸福感要大于虚拟中的创造的,因为现实中的创造能为人们提供更高层次的物质基础,能够真正地改造世界。

 需要指出,不是说虚拟中的创造是没有价值的,人类的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智慧和思想(这算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创造,以现实世界的实物为参考,而不是现实中的创造)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是许多客观规律的总结。延伸一下,人类认识中的创造和现实中的创造也一样存在过渡地带或者说共存,那就是把意识中的创造以文字的方式记录下来,或是日记、诗歌、散文,或是出书,或是微博(微博这点放到下一段叙述),如柏拉图的《理想国》、康德的《纯理性批判》、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等。至于幸福感就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自己体会了,对于我而言,码一篇文章不如码一堆代码让一个显示屏正常显示,或者让个电机按预定的方式旋转更happy,而有的人一直以写作为乐,这只是个人不同的选择而已。如果一个人纯粹以意识中的创造或者以思考为乐,要么他真的是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毫无顾虑,要么大概已经和犬儒主义鼻祖第欧根尼一个境界了,我暂时还没见过这样的例子。

 接着再回到第二种虚拟中的创造,人造的虚拟世界中的创造。虚拟世界是信息时代的产物。虚拟世界包括但不限于网游、页游、手游,也还包括社交网络、论坛和博客等等。互联网和电子游戏对我们的生活和三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得不拿出来讨论一下。这里我还要做一下分类,我把纯娱乐类型的,如游戏,一些网络小说,称为「强虚拟世界」,而对于在电脑,网络上的文字、图片、视频、音乐等的创作加工称为「弱虚拟世界」,这两者的分类是模糊的。是否对各种分类有点晕……可以用下面的图梳理一下。  

(上面是svg格式的,无法正常显示的话还有PNG格式的)

 总的来说,虚拟世界中的创造,归根到底是数据的创造,人们一次次的点击鼠标或屏幕、以及按键,无一不是在修改本地硬盘里的数据,修改内存里的数据,修改服务器端硬盘里的数据……在「强虚拟世界」中,人们通过游戏中交互的场景获得快乐/幸福感/成就感,如打怪升级,攒装备,点技能树,建造村庄城市帝国,打败Boss,还可以烧杀抢掠等等。而「弱虚拟世界」中,人们通过在电脑上和互联网上的创造,可以写下当时的心情和状态,可以告诉朋友们的自己的近况和动向,还可以提出和分享观点,和他人分享经验,抑或是剪辑一些视频,处理一幅照片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讲究人与人的互动,而我只是阐述其中的一部分,那就是「生产者」,或者说「消息制造者」的一面。「弱虚拟世界」还可以扩展,把软件开发,游戏开发等也算在内。一定程度上,弱虚拟世界只是现实世界的一个反映,也可能只是一种创造工具和平台罢了。

 再次说明,所有的分类都是模糊的,互相存在交集的,一个事物可以同时拥有两种属性,其中一种占据主导。同时,世界变化太快,我并没有打算把这文章当做科研去做。以上分类可能无法全部包括所有情形,仅提供一个感性的基础的认识。

 说完分类会说到幸福感的量化。我个人认为,「强虚拟世界」中创造的快乐是短暂但更强的,「弱虚拟世界」中创造的幸福感是持续时间更长的,衰减速度更慢的。倘若上述两者在消耗相同的精力条件下,在时间轴上进行定积分计算,那么「弱」要比「强」的幸福感要更高。很多人都体会过那种游戏通关以后的失落感,也有人体会过自己写的代码让电脑实现了某某功能之后源源不断的快乐。大概就是这么一回事吧。

(三)分为与生命有关的与生命无关的创造

 这个应该也好理解,但是我想细化一下与生命有关,对于与生命有关的创造可以按照上面所述的方式分为:创造(他人的)记忆和现实中创造生命的两种。

 创造他人的记忆通常是通过行为或者语言来把特定的事物或观念固化为别人的记忆。例子好比说相声,以及各类演讲访谈,演员、演讲者、段子手通过传递自己的想法,观众或者被逗笑或者有共鸣,这时创造就会体现出来,表演者自身就会体会到幸福感。仔细观察我们身边,不乏喜欢讲故事或者模仿别人的语言动作来娱乐大家的人,其实大家发出笑声就是对这个人的支持和肯定,对于这个人来说,这种「有中生有」的创造会给他带来幸福感(没有幸福感的事做两次就不想再坚持了)。再举个例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古有之,撒播知识的种子也是一种「创造」其他人记忆的过程,作为老师自身而言,应当是一件幸福的事。再如和心爱的人度过的美好时光,则是属于两个人共同、互相创造的美好记忆。记忆当然是个珍贵的东西,一定程度上也是无价的,过完一辈子其实最后也是剩下一堆记忆伴着度过闭上眼睛的那一瞬间。记忆有快乐有痛苦,这个待会再说。

 接着说说现实的和生命有关的创造,这个大多和医学和生物学有关。「救人一命,xxxx」,医学为人类带来的价值不可估量,救死就是等价于创造一个人的第二次生命;扶伤,消除疾病,缓解痛苦,延长生命……这都是变相地创造健康稳定的体魄,给他人更大的动力去创造,让熵增加得更慢(扯远了)。作为医者而言,这应当是很大的幸福(当然不是所有的医者都这么想,这也只是我脑补假设自己作为医生的感受而已)。另外就是前边说的,把自己的儿子/闺女拉扯大,并为他/她感到自豪。关于非人类的生命的创造,例子也很多啦,各种农作物的种植、牲畜的养殖之类。顺带提一个记忆和现实交界的,且生命的创造,就是养宠物。养宠物是个看着一个生命从小到大成长的过程,把它作为家庭成员中的一员,高兴的时候一起见证,痛苦的时候可以诉说(有没有用?),寂寞的时候作为玩伴等等,这既是一种物质上的存在也是精神上的寄托。另外,从宠物的角度来说,它们没有人类的作用基本活不下去,被驯化之后返回自然界竞争基本上处于劣势地位,感染疾病,饥饿,被捕食等等,养宠物也约等于救了一条命。

 和生命无关的创造也很多,各种典型的生活用品,各种手工艺品,交通工具,还有你看这文章用的设备,不计其数。但是它们的创造者幸福感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只能用人工造出来的东西,对于设计者和实际制造者(但通常是同一个人)都应该是幸福的,如高档皮包,高档手表(或许需要机器辅助但不是主导),歌曲创作,传统手工艺品,建筑,绘画雕塑等等。另外是创造过程可以大批量通过机器生产的或者关键步骤必须由机器完成的,那通常只是它的设计者会感到幸福。如CPU之类集成电路的生产,PCB设计,汽车引擎,产品包装等等,一大堆。

 说到与生命有关和无关这两种创造的幸福感量化,可能没有准确的定论,因为生命是短暂的,记忆是会淡忘的,而无生命的物体,常常因为其革命性和经典性而不朽。你可能不会记得第一次过生日都有哪些小伙伴来了,但是万里长城依然屹立不倒;你可能不记得你小学同学有多少人,都长什么样子,但张衡发明的地动仪现在还能指示地震的方位;你可能忘了你第一次划破手指或摔跤磨破皮的情形,但第一台蒸汽机依然在博物馆供人瞻仰……我自己觉得,创造一个举世瞩目还能代代相传的无生命物品,是一种持续的,难以停息的幸福,要比许多和生命有关的创造要幸福感更强。前文提到的知乎回答里的「近十年眼前一亮的产品 - 闺女」中,幸福感固然是很强,但是这能否持续20年甚至更长,难有结论,如果中间有什么变故,幸福感可能消逝,痛苦增加。然而,另一方面,像前文说的,如果一位医生要是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我想他这一生已经充满足够的幸福了。我不知道我举的例子靠不靠谱,只是想说明这个论点而已,这两者没有什么可比性,大体上取决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悟。但是这些和主论点「创造是幸福的主要源泉」并不矛盾。


 关于「创造」的分类大体上就是上面这些。再用思维导图画一遍。

(PNG版本)

 其实还有好多可以继续细化,但我暂时没这功夫了。

 所以就能将许多事情或者活动进行分类整理并制定优先级啦:

 大概就是这么个样子。

 下面说说其他方面。

二、 创造的其他方面,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之前说创造不一定是创新,因为有的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创新才能创造的,但是有创新的创造能带来更大的幸福感。有很多东西,按照以往的经验和行为就可以实现创造。比如教师教书,工人盖房子,流水线上的组装等等,说白了大部分职业都是可以在不创新的基础上创造的,只是有的工作创新的空间和潜力大,有的小。那些看似有固定套路的过程其实也有很大的创造空间,比如教师上课的时候发现了花点时间讲一个段子学生学起来更有兴趣,然后以后就按这个套路继续讲课,这也是一种创新。这个过程也是令人开心的。相比之下,还是创新和创造同时兼备的工作更吸引我,也更有难度,要求更高,这算是一种追求幸福的过程吧。

 对于达到预期的结果而言,幸福感和创造过程的时间精力的消耗成反比。这个估计好理解,长时间的创作会产生厌恶感,让主观能动性下降。对于大多数事情,做之前一般一个人都会在心里有个期望的时间,可以在这个时间内做完,一旦超过了,做这个事情的欲望会减少,即使完成了幸福感也会打折扣。比如我焊一个电路,觉得四十分钟能搞定,结果焊了一个小时,这时候通常是一种幸福感和挫败感的混合。一个老师给一个学生讲题,自己感觉十分钟能讲完,结果绞尽脑汁,二十分钟了学生仍然没掌握,这时候幸福感应该全无了吧。

 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创造。别以为上面列举了很多情形就意味着什么行为都属于创造。诚然有的行为确实是在「创造」,但是影响微乎其微,我通常不认为那是一种创造的行为。比如不口渴的时候喝一杯水,这个就是属于没什么影响的行为,但反之快饿晕的时候,吃一块面包就是比较幸福的了,因为这个动作拯救了一条命。其实,不属于创造的事情在生活中太多了。我目睹过许多人总是在电脑前坐上一天,玩斗地主,不管你想法如何,我觉得这是浪费时间和生命的事情,我是肯定不会花时间干这样的事的。我很欣赏Steve Jobs的观点,「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不应该做些没意义的事情虚度光阴。乔帮主这一生的所有创造,放到谁身上都是足够幸福的了,这一生也值了。改变世界也不是说说就能实现的,这和智商,知识储备,情商,胆识,运气,时代等等都有关系,不过不能改变世界也得先有改变世界的想法嘛。

 幸福感主要靠自己去追求,但会与对他人的积极影响的程度呈正相关。这个和利他主义的观点不太一样,即「我的幸福与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与快乐之上。以他人的幸福快乐为自己的幸福快乐。」利他主义把造福他人作为目标,或者作为决定做一件事的准则。但是我的观点是:做一件事先以自己最终的幸福感为出发点考虑,只不过这个事情对他人的作用,可能会对该事件的结果有影响,从而会改变个人的幸福感。用游戏类比的话,追求自己的幸福是主线,让别人幸福是支线。但我的意思不是只顾自己而忽略他人。因为一件只让自己开心,别人失望的事情,最后也会让自己的幸福感下降(换言之,对别人造成负面影响这件事反过来影响了自己的幸福感)。假如我做个小机器人来帮小花浇水,这个东西的制作过程会让我很开心,我弄这东西肯定是先考虑我能从中获得多大的快乐,而不是因为这个东西对别人不会给别人带来幸福我就不做了。当然,我也可以把这东西加以改造,让更多人享受到这一创造带来的好处,这会让我更开心。最理想的情况是做一件既让自己开心,又让更多其他的人开心。举个例子,如果我成为某一种改变世界的产品设计者之一,那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毁灭,不一定是创造的对立面。毁灭总体而言是个负面的动作,但是同时也是许多创造所依赖的。有的毁灭是纯粹的不好的行为,或者看不到太多好处,比如恐怖袭击,比如生气时砸东西发泄,比如随意格式化别人的硬盘,比如纵火等等,更多例子可以看看《刑法》……还有很多的毁灭是为了创造作铺垫,比如盖新楼要把旧楼拆掉(不是强拆啊),比如人们屠宰一些动物来作为食物,比如施工人员挖隧道前先用炸药进行破坏,烈士们用生命换来家国稳定和平等等,这些都是为创造铺垫的,可能这也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吧。换言之,毁灭不一定使幸福感减小,取决于具体情形。有的行为涉及多方利害,那也是具体考虑吧,就不展开了。

三、消费他人的创造,金钱与幸福

 创造出来的东西会被人消费,这是人生活在社会里必然会发生的。下面说创造的回报,消费他人的创造,以及幸福感和金钱的关系。

(一)创造的回报

 我认为:金钱是在人创造的过程中这个社会提供的合理适当的回报,钱不是回报的唯一方式。(这个好像没啥新鲜的)

 回报的其他常见方式有他人的赞同、鼓励、掌声、鲜花等,但还是主要还是谈谈钱吧。

 一个人可以不停地创造,来获得幸福感,但是不见得社会就一定会给他回报。例如,你在脑海中构想了一栋建筑的样子,是无法转换成钱的,你还需要以一定的方式(如图纸等)表达出来,并让别人觉得有用,这才会给予回报。

 把创造转化为金钱的方法很多,这个需要自己寻找,大部分都是合理的方式。回报的多少由市场决定,这个就不展开多说了。如果一个人选了个众人不齿的,违法的途径获取回报,受到报应那也是自找的。比如一个人弄出一桶地沟油,感觉挺好(这个感觉好是指完成了这件事,不是对这桶油能换钱的希冀),如果这桶油他自己喝掉,或者拿去浇花淋树洗澡洗衣服(略有点没下限了…),那没人管,但如果拿去换钱就是不对的了。再比如,一个学软件开发的学生,毕业拿到多家公司的offer,每家公司都提供不同的薪资,有不同的企业文化,去哪个就是自己选择了。我觉得,一个人如果为了追求幸福感,应该努力去创造,或者说在考虑职业生涯时应把创造放在第一考虑的要素(也包括将来能开发出来多大的创造力),而不是先考虑能得多少钱,不能因为钱不多就觉得不幸福或者不从事这个工作。社会对创造的要求和期待总是在增加,因此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也是为什么人一直要学习的原因,大家也知道一个单位要一个人看中的也就是这个人的创造的潜力了。如果说一个企业总是凭学历而不是能力作为录用的主要标准,那也只能说是个悲哀的事了(毕竟应聘的人太多了,这是一种损失较小的筛选方法)。换个方向,钱用来干什么呢?用来消费别人的创造成果。

(二)消费他人的创造&我的消费观

 消费他人的创造也有很多种方式。可以简单粗暴地分为免费的和收费的。

 免费的可以有刷微博,刷博客,去图书馆看书,跑步,看艺人的街头表演,接受礼物……等等。

 花钱的就太多了。或者说几乎所有花钱的方式都是在消费他人的创造,涵盖第一、二、三产业。

 花钱会不会增加幸福感?毫无疑问是会的。如果给「创造是幸福的主要源泉」这句话补充完整的话还得加上:消费他人的创造是幸福感的次要来源

 按我的观念来看:钱在满足基本生活之后,购买用来创造的工具或素材可以极大地提高幸福感;在教育上的投资(上学、书籍等)可以很大提升幸福感;购买不动产(土地、房屋等)和车可以较大提高幸福感;除此以外,其他的大都是要么提供短暂的幸福感,要么是用来增加虚荣心(这不是什么坏事),要么甚至对幸福感没有影响。另外还有医疗保健,这个是来维持幸福感不减少。以上方式分类比较粗暴,但这个问题也不是能用几句话描述完的,先这么写吧,更详细再补充。

 说到用于创造的工具其实很多:做菜需要各种厨房用具,理发的需要好剪子,摄影需要好相机好镜头,科研需要各种仪器设备,处理多媒体需要对应的软件,做机械的要车床,或许将来好多人想要个3D打印机……工具无处不在,好工具是更高效的创造的基础。我对许多工具都挺感兴趣,这是我花钱的一个大方向(噢,如果你我写这文章是为了给我花钱找借口,请再认真看一遍上一段)。但是合适的的工具才会增加特定的人的幸福感,理发师会去买个车床增加幸福感?No kidding…如果有一天我买到了梦寐以求的示波器,可以预想我是会非常兴奋的。但是工具买回来就是得用的,作为摆设就太「暴殄天物」了

 其次是在教育上的投资,这个并不见得一定会花很多钱。但是学习的过程无疑是在消费别人的创造,前人创造、发现的体系、思想、方法、原理、经验等等。我想指出,学习是少有的一种的能把消费创造和创造结合在一起的活动。好多人看到「学习」就头疼,脑子里想到的是一堆专业名词,大段难懂的文章之类。但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人们在专业知识以外可以学织毛衣,学管理花园,学攀岩,学开车,学打猎,学滑雪……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幸福感伴随着学习的过程,因为这一过程里一个人逐渐掌握了一项新的技能,拓宽了知识面,看到了一个进步、逐渐完美的自己。更重要的是,这些技能、方法、知识帮助人们更好地创造。学习中挫败感当然是有的。如果学习一个东西挫败感超过了幸福感,我觉得还是换一个方向去努力吧。(无论是幸福感和挫败感,都应该放在整个人生的历程中考量,而不是一时的心情。)

 关于不动产和车辆,这些都是攒了很多钱以后购买的东西,解决了衣食住行中的若干项,属于满足了人的最基本需求。这些要求都没满足,更高层次的创造是没法充分保证的。根据我的观察和体会,当一个人的最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幸福感是比大多数其他事物都要强的。但当基本需求满足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兴奋感趋于平淡,人们开始以其他方式去追求幸福。关于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许多表述我还是赞同的。我想说「创造」和这个需要层次的金字塔「生存」以上的部分都存在交集,所以我觉得我的观点适用范围还是蛮广的。:)

 其他花钱的方式几乎都是享受型消费,可能有珠宝首饰,服装,奢侈品,吃一顿大餐,看电影电视剧,看球赛,吃零食等等。确切一些,我可以称之为纯粹地消费他人的创造,即消费完以后不会再有创造的产生,或者不能用来创造,过后偶尔还会带来精神上的空虚,精神类消费尤其。几年前看的电影估计对我现在没什么太大影响了(不排除一些荡涤心灵富有意义的大片,要不要算在教育类投资里?LOL),几年前下馆子的感觉也很模糊了,同一件衣服一个人穿个十次八次之后还每次都兴奋不已的我还真没见过……只是想说明这些幸福感是比较短暂易逝的,用专业术语说是半衰期比较短。另外还有很多东西是可以用自给自足的方式代替的,比如说买玫瑰送人可以用自己种的玫瑰送人来代替。缺个凳子,有工具的话可以自己造一把。

 有人想说,这样看起来很清心寡欲的样子,好像不用花什么钱。我只是表明享受型消费带来的幸福感比较短暂而已,没说不会和不需要在上面花钱,这些消费可以用来调节身心,毕竟创造也是耗费体力和脑力的事,只不过我通常不会把它们放在优先级的第一位。一个人有钱固然可以每天都花很多钱在上面,来获得一种看起来连续长久的幸福感,但那不是我想要的。此外,别以为前面列的那几项东西花钱会少,有的工具动辄上万元呢,目前仅在围观阶段。

 有没有什么事情花了钱还不增加幸福感?其实也多了去了。比如许多刚性需求的东西对幸福感没多大影响。比如买一沓打印纸,买一个台灯,一张放寒假回家耗时30小时硬座的车票,给车加油,买盐油酱醋……花钱可能不增加幸福感,还有的时候会减少幸福感,比如购物中的不愉快经历,这些就不展开了。

 有人还觉得有一种用金钱换幸福感的方式,那就是捐给需要的人,这个看个人想法吧,我个人默认被征的个人所得税里面已经包括了这部分钱了,当然时不时捐一些给需要的人也是极好的。

 其实吧,还是一个大家以前听过的一个观点,有钱不代表幸福,关键是花钱的方式,我这里只是把花钱的方式细化了。上面也是我大体上的消费观。

四、 个人杂念

 前面这一大段文字就是我的幸福观,可能会有遗漏的方面,欢迎提出意见。下面扯扯一些杂想。

 有些事情似乎不能用上面阐述的观点来思考,比如有的人的「工作」是进货,然后加价以后卖给别人,也就是中间商。这一过程似乎没有创造什么新东西,他们的幸福感我不太清楚,但是我对这样的工作兴趣不大。是否姑且可以认为这一行为促进了创造物在社会中的流通,然后赋予了其更多的价值,宏观上让幸福感的总和提升?之后再用钱去换自己的幸福感……我想感慨一下,有时候建立了一个新的评价体系就想把所有东西都放到该体系中考虑评价一遍,这个虽然是应该的但是还是很累的。所以我的这一「幸福观」体系大体上还是为我个人服务为主吧,不期待能把所有事情都解释完全。

 个人爱好选择。大体来看,我比较喜欢那种能创造东西的爱好,如上面论述的一样。比如摄影,许多运动,电子制作,航模,编程,手工制作这些东西,于此同时还在积极尝试各类有意思的创造活动;而一些纯欣赏类的我参与得不多,比如歌剧,连续剧,动漫,各种古董、字画、红木、紫砂壶、玉石鉴赏,追星等等。强调一下,不是爱好不等于不会参与,通常是作为一种调剂,让生活更丰富一些,一般不会作为第一优先级考虑。有句话说的好,要宅也要技术宅。我大概就是这么想的。于是这也是我在About页面里写「伪技术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的量子叠加态」的由来啦。


 从「什么是幸福?」这一个问题中能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比如:

 这些也就先放在这里Mark一下吧,实在不想让一片文章过于冗长,有机会再写新的博文阐述一下我的想法。

后记

 这日志从落笔到完成,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当初这个想法是在我在操场边上练托福口语的时候想到的。然后拿印象笔记想一点写一点,也算打发了不少精力没法集中的时间。之后就各种耽搁,甚至被我遗忘了,时不时写一段,时不时从头读一遍看看那些地方可以修改。直到最近我才一鼓作气把收尾工作搞定。然而这个工程确实是十分浩大的,我十分佩服那些能轻易写出大段内容翔实、干货满满的文字的人,但是毕竟不在一个层次上,我还是得多写多练。

 文章太长,梳理思路挺累,结构和分类虽然经过仔细推敲但仍不可避免有漏洞,甚至有可能自相矛盾,谁知道呢,反正人就是一矛盾的合体。

 到现在回头看,我的想法还是没有很大的变化,文章「主体思想」没有动摇。我也决定按文章中的观点践行下去,让生活充满幸福。

 「希望自己幸福」——没有任何用;幸福是自己争取的,用脑用双手创造的。这也是我很欣赏MIT校训「Mens et Manus (Mind and Hand)」的原因。

 PS:真不知道这个年代还有没有人能读完这么长的文章,如果你全看完了的话可以告诉我一声。:)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