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会怎么想?
2021-09-26
你是否想过,绝大部分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情,只是一很小部分人的偏见而已,只代表一个小圈子里的主流声音,而不是「更广大人民的基本意见」。世界很复杂,人的多样性也很高。
当你觉得,一件事情就该是怎么怎么样的时候,不妨想想 他们会怎么想 ?
一位现在 20 岁在大城市,但 18 岁之前都在信息闭塞的小镇中生活的人。
一位个子不高但是肥胖且有抽烟习惯的男士。
一位收入不低但是仍需要抚养三位孩子的单身母亲。
一位韩国出生,台湾长大,年轻在美国打拼,中年经营一家小饭馆的老板。
一位想体验生活而去当外卖小哥的富二代。
一位当下因为政策和市场变化而没有赚太多钱的果农。
一位中国西部小城市长大,目前在欧洲游历的自媒体作家。
一位年轻时候受到严苛训练并富有正义感的警察。
一位风力发电机叶片的安装工人。
一位色厉内荏的高端酒店大堂经理。
一位常年不上陆地的远洋海产品捕捞船的大副。
一位支持 LGBT 的体制内公务员。
一位儿子不争气的小照相馆的老板。
一位在 Texas 心跳法案(胎儿可以被检测到心跳之后堕胎属于违法行为)生效前刚堕胎的女士。
一位在美国出生和学习但是却经常在古巴、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游历的记者。
一位虔诚但是能接受其他人的世俗化生活习惯的穆斯林。
一位在一线城市通过拆迁有七八套房子靠收房租赚钱的大叔。
一位热爱小动物且养了三只猫的兽医。
一位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到中国做学术报告的美国老爷爷。
一位每天挤地铁上下班的 995 中关村大厂后端程序员。
一位多次在国际议题方面的演讲比赛中获得奖项的高中生。
一位每天在街头作画的先锋艺术家。
一位不太愿与人交流但滑板技术高超的年轻人。
一位天天研究股市和国家政策的老韭菜。
一位在三北防护林植树的志愿者。
一位因为交通事故失去一条腿的前银行柜台职员。
一位每天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在网吧玩游戏看视频的民工。
一位美国中部的大豆农场主。
一位东北老牌重工业国企的退休领导干部。
一位北京的出租车司机。
一位靠做技术向视频而成为网红的 UP 主。
一位来自拉丁美洲,性格热情奔放的消防员。
一位热爱汉服和拥护中国传统文化的女生。
一位刚刚彩票中了大奖但是年事已高的老太太。
一位在旅游景区附近开民宿的文青老板。
一位想把一项传统技艺延续下去但是无人愿意接班的老工匠。
一位靠街头魔术表演赚钱,收入勉强度日的魔术师。
一位来自东部沿海省份,在非洲做小商品生意的小老板。
一位对 ACG (动漫、游戏)如数家珍的资深爱好者。
一位对客户十分冷淡,但是技术高超的汽车维修店工作人员。
一位在高档西餐店当传菜员的女生。
一位开小型房车在各个省份游历的旅行博主。
一位在 NBA 中游球队担当核心的球员。
一位排外情绪严重但是日常工作中又不得不与很多外地/外国人打交道的「本地人」。
一位「小镇做题家」。
一位受了工伤但是没有获得相应赔偿的高级技术工人。
一位当兵十余年然后转业的军人。
一位管理水平尚可,但会制造话题和自我包装,在新型初创公司当 CEO 的明星企业家。
一位为了筹钱买一些贵重物品而做了一些残害自己身体的年轻人。
一位同时患有失读症和轻度自闭症的患者。
一位印度南部的中学教师。
……
这个列表可以无限扩展。但是与此同时,每个人又会面临对无数种议题产生看法的情境。
死刑是否应该废除?
堕胎是否属于谋杀了一个生命?
基因筛查发现有些先天性疾病,不致命但是生活质量不高,这样的婴儿是否应该流产?
政府是否应该给低收入家庭进行补助,哪怕会养一些懒人?
扶贫是否该作为一项全民参与的活动?
苹果手机是不是比华为手机更「高级」?(推广到无数种商品的鄙视链)
天价药物的仿制药是否应该被法律禁止?
马路上一个人摔倒了该不该扶?
当前的市场应该更自由还是应该更多政府管制?
烟和酒的广告是否应该出现在传媒中?
国家是否应该限制生产所谓「智商税」产品的企业?
动物囤积癖(自认为喜欢动物而养了很多,自认为把每只都照顾得很好,但实际上每一只都有心理、生理问题)是否应该被谴责?
为了国家自身的发展,是否应该去剥削其他发展水平不如自己的国家?
流浪动物救助站的长期无人领养的动物是否应该被安乐死?
娱乐明星老是上热搜,是不是好事?
房价该不该降?
世界是不是平的?(推广到各种伪科学)
该不该为了追求环保而减少低端工业化?
明星 A 和明星 B 谁更好看/演技更好/对粉丝更好?
XX 国是个邪恶/正义(好/坏、有人权/没人权)的国家吗?
城市规划应该摊大饼还是多建高楼?
听古典音乐是不是在装 X?
在航天事业或者大型物理实验装置上的投入是不是在浪费钱?
喝牛奶吃鸡蛋的人能不能自称素食主义者?
美国是否应该禁枪?
中医是科学还是伪科学?
出自学习目的,该不该用盗版软件?
未来的自动驾驶系统,如果行人突然违规横穿马路,车速来不及刹车,躲避则会让车里的人受伤,该选哪个?
两个 Offer,一个钱多但升值潜力小,另一个钱少但潜力大,选哪个?
相亲的时候该 AA 付钱吗?
今天中午吃什么?
我的另一半有 XX 表现/行为,是你的话你会分手吗?
统计结果是骗人的吗?
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吗?
男生要不要做家务?
坐飞机是一件危险或者可怕的事吗?
英制单位是个糟糕的系统吗?
……
显然第一个列表里的不同的人对第二个列表里的问题也会有完全不同的看法。甚至我可以说,从来没有全人类对任何一件事上有过一致的看法。
人生而不同。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又有着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可以把人区分开的维度多如牛毛,比如性别、身材、年龄、职业、教育、国籍、宗教、爱好、财富、健康水平等等。如果每个人都拿 3-4 个定语去定义,我们甚至可以创造出几十亿条不同的组合。换句话说,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可以单独「定义」的独特个体(废话)。但显然 3-4 个定语并不足以概括一个人的哪怕冰山一角。就比如上面的条目或许还可以两两组合,构成一条概括人生轨迹的新故事线。
我们的社会在不断「进步」,包容各种「小众群体」。这是一方面,但这不是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呼吁的。
我更想说的是,我们应该把人群的多样性变成一面镜子。正因为每个人都不一样,每个人对每一个议题会有不一样的看法,所以我们更应该心平气和地理性讨论,而不是谩骂攻讦。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可以快速地交流想法,但是噪音也是高得离谱。每当我在网上想对一件事发表一个观点的时候,我会问问问自己「他们会怎么想?」。虚构几个人物,想象一下他们的对这件事的看法。这样才不会沦为非黑即白的二元论。更重要的是,去想想那些虚构的人物背后代表的群体有多大,他们可能才是真正的主流。以人为镜,我们应该时刻审视自己的想法是否带着偏见。偏见越多,或许离真相就越远。就好比我的大部分朋友都上过本科,但这不代表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是人群的大多数。当然,互联网本身也是偏见的,很多人可能刚开始接触互联网。
另一个方面是认真对待和尊重别人的看法。我这些年来养成了一个习惯: 不要随意评判别人 。无论别人的一些观点有多么荒谬,都可能事出有因。我们无法得知别人的身世背景、成长经历。有可能一个人 按反对方的成长轨迹再走一遍也会有相同的看法 (虽然这永远无法证实)。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是一项难能可贵的品质。我承认这我还没法完全做到,但多提醒自己别忘了这一点也挺好的。
第三点是,在网上说服别人是很难的。世界观不同、经历阅历不同的两个人,不一定能擦出什么火花,反而可能是发生碰撞而两败俱伤。很多的讨论也变成了鸡同鸭讲。况且在互联网上,你即使说服了别人你的效益也不高。曾经有很多次,我很想留言批评一些我看不惯的言论。有一次,我真的打了一大段话,但在发出去之前突然想通了 —— 没必要。然后我把文字又都删了。
以上三个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想法进行初步的批判;鉴别、理解、共情别人的想法;说服别人改变观点)都会需要不小的精力。所以我得到的结论是:给了自己一个约定或者说「束缚」 —— 认真生活,少逛论坛和社交网络。(常看我博客的话可能发现我已经说了 N 次这个了)
如果不是为了人气、流量,最佳实践应该是(比如在知乎上):在分享观点的时候, 保持匿名而且关评论 。别人看完了有用就点个赞或者收藏,反对就点踩。如果别人有反对意见, 那就让他们自己憋着 。如果他们实在不爽或者足够闲,他们自然会发个新的帖子反驳你。而你也不用去回复他们。匿名也有个好处是不会被私信,可以显著减少长尾效应。还有个建议是,只在网上分享知识或者技能这样基本不随人的意志转变的东西,避免上升到伦理道德或者价值观的讨论。讨论这种话题就会陷入吞噬时间的陷阱。
现实生活中也是类似的,比如交友。意见一致,聊得来,那就交个朋友,少量意见不同,那就搁置争议,「君子和而不同」。不是一路人就好聚好散。世界上人这么多,我们不会和所有人做朋友,也不会和所有人为敌。毕竟生活中和我们有交集的人最多也就三位数。
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的主题最初来是自什么时候。我只是在想写点东西的时候,在 TODO 列表里面找到了这么一个条目,突然觉得可以扩展来写写。就到这里吧。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