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中能量消耗的本质
2018-07-20
表层
拜网络所赐,有句话流传甚广:「想减肥,管住嘴,迈开腿。」更有说法云「三分练,七分吃」(主要针对增肌)。本文主要讨论运动层次,而不是饮食摄入层次。
应该说人人都知道运动会消耗能量,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肥,但是实际动起来门道就太多了。比如:
饭后走路、足球、篮球、跑步、跳绳、游泳、骑车……可以进行的运动多如牛毛。
HIIT、TABATA、Steady State Cardio……每个项目又被细分成了N种不同的「节奏」。
那么到底怎么判断哪个运动的能量消耗效果好(或许能提高减肥效率)?
里层
私以为,要谈论不同运动的能量消耗效果,最好从分子层面上去看。
我们体内有血液葡萄糖、肝糖原和肌糖原等等随时可用的糖类。想要减脂,第一步是先把这些东西消耗得差不多。这几样糖的来源广泛,所以想要彻底消耗完是很难的。有个说法是:「某运动(以跑步为例)前30分钟消耗糖原,之后的运动才开始消耗脂肪」实际上这是不正确的说法。比较准确的说法是:「运动前30分钟糖类分解供能的比例高,之后脂肪的功能比例逐渐上升。」而且这个比例转换过程是渐变的,不是突变的。
所以我们既要分析总的能量消耗,又要兼顾脂肪功能的比例。
另一个共识是,有氧运动消耗脂肪比较快。而无氧运动过程及其之后的时间里,会因为血液乳酸水平过高而抑制脂肪分解,导致消耗其较慢。
在以上几点的基础上,我的观点就是(其实很简单): 本质上运动能量消耗和吸气的总量成正比 。
这个可以从分子层面着手。氧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是固定的。每个人运动过程中不管是糖还是脂肪,最终都是碳和氧结合变成二氧化碳和水呼出+排出。所以吸入多少气体基本上决定了能量的消耗。
其中当然会有一个「氧气利用率」的影响了。在运动强度大的时候代谢速度快,吸入同样量的气体,氧气的利用率会更高。不过我觉得 纵向对比 的话,这个利用率不是个波动很大的数值(待考证)。我觉得运动强度变大以后,身体更倾向于提高呼吸频率,增加气体吸入量,而不是调节这个氧气利用率。
那么为什么不是心率呢?因为心率这个东西会受很多因素影响。比如大家都按6分钟的配速跑3公里,通常女生的心率比男生心率快(两者均取自人群中各个指标都在的平均位置),但是男生体重大,需要做的功更多,能量消耗更大,气体吸入总量也会更大。(大致是这样,量化的差距待考证)
不过实际操作中,我们还是以心率为更直观的参数来观察。按照心率占最大心率的比重来衡量运动强度。
拓展
接着就是考虑怎么应用上面的论点了。简单来说就是呼吸频率越高,喘得越厉害,能量消耗越多。
那怎么才能实现这个呢?就两点,增加运动强度,增加运动时间。基本也是众人皆知的结论,具体来说说例子吧。
- 饭后散步10000步能减肥吗?基本不能,因为主要消耗糖类,只能说转化为脂肪的糖类会少一些。
- 快走10000步呢?效果比上面稍微好一点吧。
- 同样时间,悠闲骑车和正常走路哪个消耗能量多?走路消耗的多(经过多次测量)。骑车相对来说是比较省力的运动。如果全程上坡,那应该骑车消耗能量多。
- HIIT模式跑步30分钟和匀速跑步30分钟,哪个能量消耗多?如果可以测量的话,可以看看哪个吸入的气更多。我个人实测还是后者多。这里的匀速是指中高强度的配速;HIIT中快跑模式是全速冲刺,慢跑是正常速度让心率慢下来。HIIT模式下身子很容易累,慢跑的时候会特别慢。几轮下来冲刺和慢跑的配速都会下降很多。都运动30分钟的话,匀速中强度跑的距离反而更长,消耗能量更多。那么哪个消耗脂肪更多呢?我觉得可能也是匀速模式更多。因为HIIT容易进入接近无氧的模式,影响脂肪供能比例。验证脂肪消耗可能需要很多的数据点+科学的测试方法,我暂时也没有可靠数据。
- 能动腿就动腿。动手很容易进入无氧(哑铃各种举或引体向上之类),缩短了运动时间。基本能让人持续喘气很长时间的都得靠腿部的运动。毕竟这么多肌肉摆在那里,每次收缩既消耗的能量多,又不会容易累。
总结来说就是,想要减肥,先迈开腿,把心肺功能提高和让身子进入状态以后再考虑其他各种运动的变种。尽量让自己喘更多气。
老实说这一小节只是为了阐述我对各种运动的看法,和「能量消耗的本质」没有很大的关系。就让这文章在愉快的烂尾中结束吧。如果有什么不同意见也欢迎各位评论,有道理的话我会吸收并改进。
Lanter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