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无纸化行动的兴与衰

 

img

前言

 大概从博客兴盛的时代开始,纸媒就在一步步「没落」。纸媒的使用人群在日益萎缩,人们用手机看新闻,刷短视频,却越来越少专门去看一本书。纵然有人坚守纸质书的阵地,但也无法阻止这股洪流的前进。今天只是来说说 我自己的个人经历

序幕——iPad的崛起

 毫无疑问高中大概是我自己纸媒的巅峰。当年,一套套试卷,一沓沓草稿纸,一摞摞课本在我们眼前如水般流过,化作我们考高考的武器。在手机使用极度被限制的日子里,纸媒是我们的首要(唯一)选择。业余时间也会有《看天下》,《大众软件》之类的杂志在班上流传。不过这一切随着高考的结束进入尾声。之后手机屏幕变成了我们盯得时间最长的东西,没有手机的同学们都购入了第一台,原来有手机的全都换成了屏幕更大的。在那以后,我们去看纸质载体的时间陡然下降。

 接着是大学阶段。大一当然大家也是好好学习的,高数线性代数之类的让我们不敢在电脑前多待。但是自从大一下还是大二上开始,一台iPad改变了我的轨迹。

 那是一台iPad 2,厚重有分量,从我爸妈那弄来的,但忘了他们是怎么弄到的。iPad 2当时反应迅速,远胜于方兴未艾的安卓手机。这种东西当然在当时是很「酷」的了,所以我决定物尽其用,美其名曰「走在时代的前面」。当媒体还在讨论纸媒体会不会消失、要不要顺从时代潮流把东西搬到线上的时候,我已经把一堆堆PDF扔进了iPad。然后我花大把时间花在看这些「书」上面。东西都是当时电驴挂机下的。记得有《国家地理》、《经济学人》之类,还有一些杂七杂八的比如教画画的,教护理花园的……现在回头看这行为有些幼稚,不过这个感觉还是极好的,在这期间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但是有个副作用就是,我特别懒得去图书馆找书,或者没有养成去图书馆的习惯。要看什么东西,第一步都是先去网上找找有没有PDF。

胜极——学期的首尾

 又过了一段时间,大概是大二下学期,看「课外书」就变成iPad的辅助功能了,我把重心转移到了怎么用iPad来学习上。巅峰时刻则是每个学期的开始和结束。

 第一个iPad的使用高峰是开学。开学的时候课表很快就出来了,我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把课程的课本全部搜刮下来,什么电驴、百度文库、豆丁文档、Doc88、CSDN之类全部翻个遍。也不是都能找到,大概能找到50-60%这样。找不到的我也会去找其他出版社的类似物,如果还有空间就继续找诸如「清华大学XX课程课件全套」这样的东西。心态就是: **不管看不看先存着** ……

 另一个iPad的使用高峰则是期末。不过在说期末之前还得说说学期期间。

 当时老师用PPT讲课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每节课下课全系七八个班的同学就会拿着U盘冲到讲台封锁老师的离开路线,然后他们挨个把U盘连上电脑,把课件轻车熟路地复制粘贴。一开始还有人弄成「剪切」,在被鄙视了一番后都正确学会了「复制」。一个小时后,这些课件就流传在各个班级群里。其他同学的做法是把课件按每页4张或9张,全部打出来,变成书包里的一部分;而我一般是另存为「PDF」,然后扔到iPad里。鉴于老师放出来的课件都是讲过的内容,所以也只有写那一章节的作业的时候会看两眼,其他时候都是闲置状态。真正利用率高的时候就是期末了。

 我记得我用的PDF阅读器软件叫「GoodReader」,可能现在也还存在。目测是越狱以后用「.ipa」装的。它的一个优势就是可以很舒服地给PDF加注释:写东西,加横线方框什么的都不在话下。期末的时候大伙开始在打印出来的PPT上写写画画圈重点。我则是拿电容笔在PDF里面加注释。两种方法都各有利弊,纸质讲义的好处是翻得快,定位迅速,做笔记灵活;iPad则是充分节省书包的空间,并且可以把所有科目的讲义都轻松塞进去,想找哪个找哪个。总体而言我觉得效率不相上下。期末考试周期间iPad就长期占据我的视线,到教室坐下来一看就是半天。

 期末考前突击阶段过去以后,这些课件PDF大概就再也没有被打开过了。每个学期这样周而复始。

 大三的寒假期间iPad 2已经快要沦为「电子垃圾」了,因为迭代速度太快。我终于也如愿以偿升级到了iPad Air,印象中花了3500 RMB。iPad Air当时当然是很惊艳的,身轻如燕。相比之下iPad 4像是一块板砖。虽然平板变得更敏捷了,但是使用流程上没有什么变化。除了平时玩COC(部落冲突),它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时间还是开学和期末。


 非纸质媒体当然也不止平板一项,电脑屏幕占据了我平板以外的阅读和写作时间。当时我有个(不靠谱的)观念就是:「拿纸记东西简直太无趣了」。所以有什么感想都是写在Word或者印象笔记,能打字绝对不用笔写。

 在这样高频的电子设备使用下,我大学几年下来都没有用纸写太多东西(作业除外)。

衰微——论文的阅读

 接着就是转折点了。这个习惯在我来到美国一年以后就无以为继了。

 我一开始是在电脑读论文的,但是当时显示器不知道是哪个师兄淘汰留下,有些年头了。看论文看久了眼睛特不爽。另外,之前从来没有这么「大规模」地读论文。当年在PDF上做笔记的那种轻松荡然无存,眼前只有密密麻麻的英文和极窄的边距,加个注释也费半天劲。与此同时我了解到学院每个学期有600张纸的打印额度,说白了就是随便打的意思。然后有一次屈服了,寻思把论文打出来看吧,结果就一发不可收。之后的论文就开始全都变成打印的了。打出来的论文可以用笔稍微定位一下行数,避免自己走神,有助于提升读论文的效率。

 这一习惯也就坚持了下来。与此同时我也开始频繁使用草稿纸记东西了。有什么想法写下来再说,有必要放到电脑上的再进一步录入。

 还有个小插曲。美国亚马逊送快递的时候喜欢用一种牛皮纸做成纸团放到箱子里减震,而我觉得那种纸书写的感觉特好,用钢笔写字也不会洇纸。于是平时会收集来当草稿纸。有一次我上课的时候拿了一些去学校。旁边美国小哥看到以后一脸震惊,大概以为我这「第三世界」来的同学穷到只能用这种纸写字了。但他也不好意思直接问,然后就问我「哥们,你是Research Assistant吧?应该工资够你用吧?」我只好解释说钱够用,只是这个纸写字感觉很好。写字潦草随意的老美们大概并不能体会到书写的讲究与乐趣吧。

 iPad则是再也没更新过,尽管iPad Air更新了若干代,现在也有了iPad Pro,但是我依旧没有更新的动力。iPad还是被拿来玩玩COC,然后有时候开会的时候用于展示一下阶段性成果,或者论文速查。总之录入和编辑工作已经基本和它无缘了。

 周围的中国小伙伴几年下来都写不了几个汉字(微信打字就不算了),而我还是坚持定期抄写一些东西,免得忘记了怎么写字(忘是忘不了的,只是会生疏而已),中间还顺带学会了很多字的繁体写法。本来还想练练字,不过似乎一段时间后也没有提升,就不以练字为目的了。

融合——当下的状态

 俗话说:「事物的发展总是螺旋上升的。」所以我的无纸化行动大概也不能「免俗」。走到一个极端总是会再往回走走,免得步子迈太大。这样下来最后总会是一种融合的状态,可能其中一种更强势,但是另一种也还是不可或缺。

 很难说纸媒还能坚持多久。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也是用手机刷新闻热点,因为各种媒体都已经移到了线上。我也用Kindle看书,因为美国难买到一本中文的书籍(小说一类)。工作上则是多半在写代码,写论文,也没有纸生存的空间。尽管如此,我还是改变了大学期间那种「纸无用」的观点,我还是会把论文打出来看,以后应该也会订阅一些纸质杂志看(现在实在没时间),写代码写论文过程中的一些想法和框架也还是会先在纸上写一写……纸作为一个用了上千年的传播媒介,固然仍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将来99%的信息都电子化了,纸张还是在那里等着我们,为我们送来一些存留的宁静和慰藉。

 关于纸张媒介的命运人们早已有各式各样的观点和讨论,我就不班门弄斧了。总之以上提到的就是我自己和「纸」有关的一些历史了。

 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写过字了,不如也找一张纸抄几句诗吧。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