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ternD +

长尾技能点

 

前言

 「长尾效应」一词似乎有不同的解读。

 最主流的解释是,商品和服务的使用量/购买量是长尾分布的(Long-tail distributed)。个别畅销或头部产品占有很高的销量/利润。但长尾效应指出,那些处在分布的尾部的商品也不可忽略,他们虽然每个的销量很少,但是数量却不少,总体的利润/销量仍旧占据总额的较大比例。

 也有人用「长尾」表示一件事情的持续影响力。比如有人出书或者出唱片。虽然刚面世的时候一般都是(单位时间内)销量和利润的巅峰,但是未来即使热度不再,在时间积累之下仍能产出很高的销量、版税收入等等,也不容小觑。

 本文主要使用第二种解读,即强调一件事在时间维度上积累的效果。

Disclaimer

 本文的观点仅供参考,不一定适用于所有人。觉得有用可以吸收,若觉得没用忽略即可。

 夫夷以近,则遊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这些技能或习惯当然需要锻炼,但是大都属于一次投入可以终身受益,越早学会受益越大。还有就是,「种一棵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只要人生还有变数,不是一眼望穿,或者有志于让自己变得更好,技能树什么时候点上都不算晚。实在不行,用来指导小朋友的教育和培养也是有价值的。

技能类

 一些提高效率或改善生活方式的技能。

盲打 Touch typing

 这里说的盲打既包括「不看键盘就能打字」,也包括「用标准的手法打字」。

 盲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练到足够的速度,毫无疑问能节省很多时间。想象你用只用两个或四个手指打所有的26个字母和十几个标点,这是多么费劲。不但头要在键盘和屏幕之间来回切换,手也需要大范围移动,手腕会很累。但我知道不少人不能盲打或用的不是标准的盲打,但也觉得自己不需要盲打。

 而盲打就在于用最高的效率实现输入。在意念输入技术出现之前,键盘应该都是不会淘汰的。语音输入固然也很快,但是要把纠正错字的时间成本考虑进去。况且有很多东西不能用语言来描述,比如公式或者代码。

 除了中英文的盲打,快捷键(左手区为主)之类的也早该能够实现盲打了吧?比如「Ctrl + q/w/r/t/a/s/f/z/x/c/v」。

更快速的输入法

 输入法是针对中文而言的。考虑到使用人数,参考的基准(Baseline)是全拼输入法。而更快的输入法是双拼或者五笔(别的更小众的就不考虑了)。

 在学习了拼音、掌握了全拼输入法之后,我们就可以学习更快的输入法了。

 这种东西起步时间越晚就越难捡起来。就比如我现在,虽然知道五笔输入会有更高的效率,但是我也不会去学了。而且学得越晚就越容易感受到挫折。所以从小培养,势在必行。

 我们大部分人都要面对巨量的输入,把输入法早日精进,长久下来我们能省下的时间是可观的。另外,输入法应该和上面说的盲打结合起来,在输入这件事上做到更快更准的肌肉记忆。

语言风格

 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组织语言的方式,比如写维基百科、广告策划、公众号之间就会有很不一样的风格。一旦工作内容定下来之后,我们应该在最开始的时候就努力修炼自己的写作风格。如果可以的话,修炼多种风格,并能根据需求随时切换。

 这会让我们事半功倍。

 我这有一份对 技术性写作,论文、英语学习 都很有用的资源:

 读完并努力实践,会获益匪浅。

(简单)编程

 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在操作电脑,只要会有重复劳动,就应该想到用编写程序来解决。提取数据、可视化、批量处理……统统可以用编程解决。

 估计大家也都注意到了铺天盖地的「少儿编程」广告了。还有的省份要求小学生学 Python。我的想法是,编程应该学,但是需不需要从娃娃抓起就看个人需要了。舍得下功夫的话,只需要几个月(甚至一个月)应该就能基本入门并且应用在工作中了吧。

 学习编程本质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它会给你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模式。但大多数人并 不需要成为程序员 ,只需要到达学会写「脚本」的程度就可以了。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效率。

思维导图

 什么是「思维导图」我就不赘述了,搜一下图片到处都是例子。我大概大学的时候才听说了思维导图。但是直到最近我才真正把它应用到我的学习过程中。

 思维导图应当属于「学习如何学习」到一种技能,即「元认知」(不知道我理解是否正确)。我的核心思想是: 别高估自己的记忆力 。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觉得自己懂了,学透了。但若不把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不出两个月就会忘记。如何克服这种问题呢,Ebbinghaus 遗忘曲线早就说清楚了: 时不时复习一下 。思维导图的意义就在这里:用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视觉,来展示知识的谱系、网络或架构,让我们复习的时候事半功倍。复习完思维导图后如果还需要深入了解某一部分内容,再去做对应的查找或者点开「子思维导图」。

 个人观点:

 思维导图应该及时复习,确保自己仍对整个知识体系保持热度。所有的导图对应的文件( .xmind.map 之类)也应该有结构地组织起来,那就是你的知识图谱了。

 最后,思维导图不是万金油,不能代替书本或老师完成知识的传授。细节内容还需要自己啃下。

摄影(构图/色彩/光线)

 摄影也是一个大的体系。我为什么推荐大家学摄影呢?原因如下:

 在入门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技术上的知识,比如光圈、快门、ISO、焦距等如何影响画面。曝光补偿、对焦模式、光圈/快门优先又是什么功能。再去认识很多好看的画面或效果是怎么拍出来的,大致的参数有哪些等等。

 拜智能手机所赐,摄影的门槛出奇地低。但是我认为初期应该还是用一台功能完整的相机来学习。因为更复杂的画面,更好的画质还得由相机提供。而且手机的可控参数少之又少,对摄影技术不会有大的提升。诚然有几万块的旗舰相机,但是对大部分人来说,普通的入门级相机足以能够完成摄影的学习。之后再慢慢探索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器材,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买。直接用回手机也未尝不可。

 在了解了摄影的整个基本框架之后,器材就会变成相对来说不重要的一环,剩下的就是多拍好照片了。技术是为内容服务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习如何处理画面的内容。如小标题所述,摄影包括构图、色彩、光线等内容。这是个在未所有来的日子里都应该会不断学习、练习、积累的。

 最终我们会形成个人的风格。

映射 CapsLock 键 -> Ctrl⌃/Cmd⌘

 是不是觉得这个和前面说的不太搭?未来这个列表里可能还会出现更多的奇怪技能。

 这个我在之前的文章《用 Ctrl 键代替 Caps Lock 键》也提过了。

 现在我逢人就推销这个修改。按快捷键真的很舒服。不多说了。

习惯类

 以下不是技能,而是一大类技能的集合——习惯。

牙齿护理

 这是一个从小就该培养的意识。有句话说得好:如果没有培养护牙的习惯的话,以后自己的牙齿的样子就会和爸妈的样子相似。因为家庭就是牙齿护理的习惯养成的天然环境。诚然,不少人父母的牙可能也挺好的,但是对于老一辈人,牙齿护理并不是优先级很高的事情,所以口腔问题多的数不清。而其实护理牙齿并不复杂,花一点时间学会就能受益终身。

 具体细节看我以前写的文章吧:《记录一些口腔护理习惯》。

运动

 这个我以前也写过,直接传送门了:

收纳系统(符合自己习惯的)

 大学时候的辅导员跟我们说过这样一句话:「除去睡觉,人有 20% 的时间在找东西这件事上。」有没有 20% 我不知道(是不是把交通上花的时间也当作「找东西」了?)。还有人说:「据说一个人一年要花 60 个小时找东西,平均下来每天 10 多分钟。」但是显然,如果身边的东西没有条理的话,找东西的时间成本真的不低。所以有一套自己的收纳或者说处理物品的方法是很有意义的。

 年纪小的时候并没有很多东西需要归类,顶多是书本、玩具、试卷等等。但是随着年龄增加,我们处理的物品与日俱增。举例来说,当我们开始租房或买房居住以后就会有超级多的东西需要管理。这个过程中我们应当培养自己收纳物品的习惯,或者说体系。

 简单一点的比如说厨房。锅碗瓢盆的按类别放置;冰箱里的食材应该按分类有特定的区域;干货、零食会按照类别进一步细分;家电和清洁用品也会有自己的地方……在归类的同时还要保证空间的利用率尽量高。这也是算是一门「艺术」吧。

 再比如说衣柜或者衣帽架。相信,有条理的衣服收纳不但赏心悦目,也能减少我们装扮的时间。

 再说说我的电子元件。电路制作会有成百上千种不同的元件、模块、电路板等等。如何最快速度找到它们也是个技术活。

 除此以外,文具、洗具、杯具、茶具…也都需要收纳。

 收纳固然是个好习惯,但是却没有固定的方法。每种物品每个房间都会有自己的收纳方法,网上也能搜到很多。听说还有个职业就是上门教你怎么收纳各种东西。具体的方法就不展开了。

 收纳收的不仅是身边的事物,也是自己的心情,还是自己的人生。从小养成习惯,受益终身。

数据、文档、文件管理

 这里说的也是收纳,但主要是数据相关的。这是一个很大的系统,但是我建议在初期就把它想清楚并规划好,写一个指导纲领给以后参考。

 这个可以归为几类:数据的存储、同步和备份。

  1. 存储

     储存是最重要的一环。在储存环节就把文件高效地分类管理,能给未来省下大量的搜索时间。还是那句话,别太高估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好归类很容易找不到,就是虽然知道自己要找什么,但连名字和搜索关键字都记不起来那种。

     现在有大量的存储技术方案,以及丰富的网络云服务。存储的方式可以根据自己需要选择。具体思路是按文件种类进行管理。

     单是音乐一类就有很多种管理方法,按流派/歌手/专辑/年份/地区都可以。哪种舒服就哪种。我一般是流派->歌手->(专辑)->歌曲方式组织文字。如果都是在线听歌就不用纠结这个。

     照片同理,我按设备->年份->事件来组织。有人还专门收集网上的各种动图和表情包,相信合理的组织也是有必要的,不然怎么找得到最合适的那个表情包呢?视频我会选择和照片分开,但是按照相似的方式组织文件结构。如果是用于剪辑的素材,应该按照事件组合起来。为了避免复制粘贴占用太多地方,也可以用 Tags 进行照片和素材的管理(网上有很多教程)。

     PDF 类的文件我统一用 Zotero 进行管理,包括论文、教材、课件、课外书等等。一次组织,终身受益。啥时候开始都不晚。附件用网盘进行同步,之前我也 写过个日志 介绍如何设置同步。背后的逻辑不复杂,但是过程繁琐。如果你有这个需求的话,这些都是小困难了。没有什么比这个更适合组织 PDF 了。

     还有很多文件类型可以组织,比如游戏、项目文件、代码、笔记(我用印象笔记)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对于一些家庭内部可以共享的数据(音乐、电影、照片),我建议放到 NAS(Network Attached System,家庭云储存)上,同时本地保留一个备份。

  2. 同步

     同步对我来说是个刚需,因为电脑有若干台,每台数据不一致会让我闹心。如果你也有这个需求,我只有唯一的忠告: 别用免费的网盘

     对于文件,我的选择是,上面提到的家庭共享数据以外的数据我通通放到同步盘里。包括项目文件、代码、资料、分享给别人的文件等等。

     手机端我之间用的是 iCloud,每个月 1 美元,50 GB。目前没有任何问题。

  3. 备份

     任何一个对数据重视的人都应该做好数据备份。重要数据多个地方备份。我的基本原则是,我自己创造的数据,必须有两份 Copies,别人创造的数据(网上下载的东西),一般留一份。

     手机的照片定期导出,释放手机的空间。

     相信每个人都有数据需要备份,也有自己的经验,我就不进一步说了。只是在这里强调一下。

     具体可以看另一篇日志《担心硬盘数据丢失的年纪》。

  4. 其他一些Tips

    • 别把重要文件放在桌面。进一步讲,最好什么东西都不放桌面,请在同步盘或者另外的地方创建一个「Random」之类的文件夹,然后把快捷方式放到桌面即可。
    • 别创建一堆「新建文件夹」、「新建文件夹 (1)」了。创建的时候就命名好。
    • 文件命名应该有规律,比如常见的有用下划线或者减号连接不同的词。这个没有固定标准,只要统一就好。
    • 别用WinRAR来压缩文件。用一些通用的格式,一般是 =.zip=。
    • 善用文件管理器左边的「快速访问栏」(每个系统都有),近期的或者高频访问的工作目录及时添加上去。
    • 对于 macOS,多多利用系统自带的 Tags 功能来组织目的接近的文件,事半功倍。

GTD、任务规划、时间管理

 如果说「优秀是一种习惯」(按我经验看,85% 的情况下是正确),那么 GTD(Get Things Done)就是所有习惯的核心(皇冠上的明珠)。

 大学之前我并没有刻意去管理我的时间,在什么时间段做什么事情我并不会一一记住,只是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完成,然后我就去做它。我反思了一下为什么没有这个习惯,是因为当时手边没有合适的记录介质。写在纸上是不太靠谱的,但是当时也没有靠谱的手机可以用。

 然而近几年我越发觉得 GTD 太重要了。别高估自己的记忆力,以及,「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否需要把任务精确到小时和分钟看个人需求,但是记录「什么是待办的」,「截止日期是什么时候」,非常有必要。(太琐碎的东西不要记录,只会徒增焦虑。)

 我通常在当天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简单写在草稿纸上,只是为了平时看草稿纸的时候还能想起有这个事(也可以完全用电脑/手机完成),然后第二天开始干活的时候在我自己的日历上(现在是 Google Calendar)把它们安排到大致的时间段。

 当然最难的是执行。每个人或多或少有拖延症,也容易分心。这个是需要用一生去实践和精进的。我只能默默祝好了。我当然完成度也没法达到完美,只能说「努力让自己问心无愧」。

思维类(软实力)

 这里列举一些我觉得有用的一大类思维模式,仅供参考。自然也是越早掌握效益越高。因为你有更多的时间去践行和锻炼它们。

 如果你觉得它们很简单,不妨想想周围其他人是否也对它们十分了解。据我的观察,其实很多概念/思维还是很有普及的必要的。

审美

 审美通常不会直接决定你的生活好坏,因为大部分人不靠它吃饭。但是它能大大提升生活的质量(真香)。审美是个很虚的概念。当然,大体的趋势就是要区分什么是好看的、和谐自然的,什么是难看的、别扭的。再往细了区分,就会变成个人好恶或者鄙视链,在这里不做更多探讨。

 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就只说说我的理解。

 我有时候会用一个 App 叫「下厨房」,里面有很多别人做的美食。我发现里面的菜品种丰富,教程详细,但是很多帖子都有个通病,就是照片拍的实在难看,甚至影响食欲。如果不提高审美,通常就会满足于现有的样子,而不去寻找提高的可能性。

 审美或许没有上限,但是下限是肯定能提高的。私以为,和上面说的摄影一样,其实不同领域的审美都可以归为 色彩和构图 ,包括装潢、平面设计、建筑、服装设计等等。这些领域如果离我们太远了,更近的例子是穿着搭配、摄影、食物摆盘甚至桌面布置等等。对于我自己而言,除了摄影之外用得最多的地方应该是论文或者报告里面的配图、幻灯片制作、流程图设计、海报等。虽然我不觉得我的设计能力很强,但的确有不少人夸我的海报和数据可视化做得很好(毕竟做的丑的可太多了)。

 我认为审美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欣赏型的(输入),一类是设计型的(输出)。欣赏型就是看别人的作品,看出里面的门道,辨别美丑;而设计型就是自己怎么制作出美的东西。后者显然更需要天赋、直觉,但是这两者都可以后天训练。欣赏型的自然就是要多看了,看别人设计的构图,看颜色搭配,看别人怎么吐槽某一个东西的设计;设计型审美则着重在于实践,尝试。初期可以先模仿自己觉得好的风格,再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说了这么多,目的是表达:审美这个需要锻炼,早点意识到这点就能早点开始进行探索。怀有一颗艺术家的心很多时候能助我们把手头的事情做得更加完美或赏心悦目。

口才/演讲

 我一直我羡慕那些能当众侃侃而谈的人。把话说的绘声绘色一定程度上需要天赋,但资质普通的人甚至内向的人也一样能够做出精彩的演讲。如果觉得自己有天赋,早点开发当然是好事。通常来说,虽然只有到工作时候会频繁演讲(幻灯片),但早点掌握也可以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机会。

 至于教程肯定也是很多的。普通人第一步就是克服焦虑。可以看看这个公开课:《加利福尼亚大学:克服公众演讲焦虑》(YouTube也有)。第二步:多练就是了。一开始可以对着镜子或找个没人的教室对着空气演讲,然后逐渐让听众人数变多(比如从向亲戚朋友们介绍一个新鲜的事物开始)。这个过程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节奏的把握,观众的情绪和反馈等等。更多细节就去网上搜搜教程吧。

 通常来说只要一次演讲成功就能给人很大的信心,之后就不再惧怕这件事(过来人的心灵路程)。

谈判

 我之前从来没意识到谈判的重要性。如果能早点知道就更好了。我现在对谈判也不在行,但是未来会努力提高。谈判是和人打交道的基础之一,系统性地了解里面的一些 原理和方法论 一般可以让你在协商之中取得上风,获得更大的收益。也别把这个当成很「功利」的事情,除了钱,有的是值得谈判的东西,比如任务安排、权力/义务等。有时候谈判也是一种防御措施,你不站稳脚跟就会被别人得寸进尺。

 这是我知道的一些课程:

 我也没有全看完,有机会的话以后更新感想。

经济学基础

 在计划经济时代人们或许不需要了解太多的经济学,但是市场经济时代,不了解经济学会让人很被动。经济学当然可以是很复杂的,但是了解一些概念并不困难。比如常见的:生产者/消费者,经济的周期,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胀/紧缩,政府干预,风险与收益,沉没成本,机会成本,边际成本,边际效益,复利,关税,垄断,货币升值和贬值,经济危机的起因和影响,GDP 等等。

 这里绝对不是在卖弄学识,而是我觉得人们都应该知道的经济学原理(很多概念高中课本也有,但是更早些知道会更好)。况且关于它们的文章网上到处都是,学习起来并不复杂。也不需要钻研很深,初步掌握即可,判断标准也很简单:成功向一个不了解这些概念的人介绍这些概念。

 学这些不是为了获取虚荣心或优越感,而是用来分析身边的经济现象。对资本家来说,可以用这些经济学原理割韭菜,对于我们普通人,能防止被割韭菜也是有必要的。

 如果有了稳定的收入,如何理财也是一门大学问,这里就不细说了。

概率/统计学基础

 和其他学科的区别的是,大部分学科都会直接或间接用到统计学。甚至可以说,高中数学很多概念毕业后都用不上了,比如数列、圆锥曲线、空间几何,但这绝对不包括概率和统计。因为人生中我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估计」。况且这是一个「数据驱动」的时代,统计学素养尤为重要。

 高中数学里面的统计概念作为入门还是足够的。但是受限于高考的「考纲」,统计学重要性在中学里不高。我在这里写这一点的原因是希望大家多用统计学分析身边的事,或者分析一些文章里的科学性。

 常见的概念:样本,均值,方差,标准差,中位数,分布(正态分布、指数分布、幂律分布),百分位数,贝叶斯公式,环比,同比,显著性(假设检验),相关与因果等等。

 我发现,如果一篇文章或者一个观点是否「科学」,很多时候看它论据里的统计是否经得起考验或推敲就够了。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统计学思维了。关键还是在于践行它,而不是记住那些概念。

 另外,很多人都听说过一个说法:「统计数字都是骗人的。」我想说的是,它们骗的都是对统计学了解不够的人,或者说是钓鱼贴(「我和马云平均身价 300 多亿美元」)。所以,学好统计学,了解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别被钓了。

常见逻辑谬误

 逻辑可太重要了。毕竟《三体》里罗辑曾多次拯救人类(走错片场)。和一个逻辑不佳的人聊天是很头疼的,同理,阅读一篇没有逻辑的文章也是令人头疼的,甚至还会被一个错误的结论洗了脑。

 对于逻辑,我觉得只需要知道反面之后,即「什么逻辑是错误的」,就能得到很好的训练。所以我们应该学会常见的逻辑谬误,并把它们套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具体可看:

 学习的方法也很简单:找一些反例,识别它们都犯了哪些谬误。上面文章中的例子远远不够。

 除了开头提到的好处,我们还可以及时识别和哪些人说话毫无意义(尤其是网上),可以节约很多时间。或者和别人争论的时候,我们更容易掌握主动。

尾记

数量

 我不知道上面写的这么多算多还是少。如果看着多,我想说,其实也不多。把娱乐消遣的时间压缩一下,我们还是会有大把的时间可以用来提高自己。

 另外,能加到列表里的东西太多了。比如了解经济学就会遇到消费心理学,然后就会扩展到心理学。知识是网状的,不可能穷举。有一些东西我觉得在小学掌握和大学时候掌握可能区别不那么大,或者是人的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就能学会的,我就尽量不加进列表里了。

复读机

 我尽量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普适一些。所以着重写掌握了某技能、习惯的意义,而不说具体的实现方法。因为我相信方法有多种,并没有适合每个人的。况且,自己去思考总结具体的方法,或者亲身实践一下才会真正掌握。

小声明

 同时我发现,每个小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日志扩展开,具体说说我如何实现。所以这个日志的内容可能会变。如果未来有独立完整的日志,我就直接把链接放进来就好了,同时删除对应的内容。

 这个日志会不定期添加新内容,大家如果有想法,欢迎留言告诉我。

LanternD
LanternD_Logo






订阅

RSS订阅 微信公众号

文以类聚

更多『blog』分类的文章